張興瓊,張敬麟,楊 媛,彭孟寅,楊曉波(通訊作者)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胃腸外科 四川 宜賓 644000)
妊娠期腸梗阻是一種特殊的腸梗阻類型,發生率不高,多為粘連性腸梗阻,一般以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或剖宮產史的孕婦較為高發,若未得到及時診治,可危及母嬰生命。本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與一般腸梗阻類似,在孕婦及胎兒情況良好的前提下,進行禁食、胃腸減壓、補充營養等,能夠解除梗阻,達到較好治療效果[1]。以往胃腸減壓多采用普通鼻胃管,對腸腔內積聚的液體和氣體引流并不充分,對腸梗阻的緩解速度較慢,治療時間較長,甚至可導致治療失敗而轉手術治療[2]。近年來,經鼻型腸梗阻導管在臨床得到推廣應用,有效解決了引流不充分的問題,但在妊娠期腸梗阻的治療中較少見[3]。本文分析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妊娠期腸梗阻的臨床價值,現匯報如下。
將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60例妊娠期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30.5±4.2)歲,孕周30~36周,平均(33.2±2.1)周,粘連性腸梗阻21例,壓迫性腸梗阻9例;對照組30例,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30.8±4.4)歲,孕周30~36周,平均(33.5±2.2)周,粘連性腸梗阻22例,壓迫性腸梗阻8例;所有患者均經B超檢查確診為妊娠期腸梗阻,孕周在30~36周,無嚴重妊娠合并癥,胎心正常,患者同意保守治療,無腸穿孔、絞窄性腸梗阻等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排除合并嚴重妊娠疾病、不能耐受治療、合并嚴重腸梗阻并發癥、胎兒存在異常需要立刻終止妊娠;對比兩組的年齡、孕周、腸梗阻類型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禁食禁水、抗感染、靜脈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密切監測胎心和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胃腸減壓。對照組使用普通鼻胃管進行胃腸減壓,患者取半臥位或平臥位,清洗鼻腔,檢查胃管通暢性,測量插管長度,潤滑胃管,操作者左手托住胃管,右手持鑷子將胃管前端緩慢插入鼻孔至咽喉部10~15 cm,期間囑患者做吞咽動作,使胃管盡快到達所需長度,B超檢查胃管位置滿意后用膠布固定胃管,連接胃腸減壓器,持續負壓吸引24 h,若24 h后腸梗阻癥狀緩解,則給予華瑞腸內營養乳劑(TPF-D)(華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40078)腸內營養,初始劑量250 mL,之后每3 d增加250 mL,每日最高1 500 mL,以促進腸蠕動,維持營養平衡,之后逐步改為流食[4]。觀察組使用經鼻型腸梗阻導管進行胃腸減壓,患者采取仰臥位,鼻咽部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內鏡引導下,將鼻型腸梗阻導管前端送入幽門,待氣囊達到十二指腸降段后,拔出導絲,氣囊內注入蒸餾水15~30 mL,退出內鏡,隨腸蠕動,導管頭端前進至小腸內,導管末端連接負壓引流袋,持續負壓引流24 h[5];將導管固定在耳垂處,可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注入糖鹽水、水溶性維生素等,補充營養方式同對照組。
記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24 h胃腸減壓量、24 h腹圍縮小量;治療前及治療后10 d檢測血清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并計算BMI,評估機體營養情況;隨訪至妊娠結束,統計手術治療率、電解質紊亂發生率、早產率,記錄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24 h胃腸減壓量、24 h腹圍縮小量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梗阻緩解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腸梗阻緩解指標比較( ± s)
24 h腹圍縮小量/cm觀察組 30 60.24±3.68 82.57±4.23 1562.47±410.28 11.42±2.93對照組 30 115.65±3.97150.39±6.50671.94±184.89 5.10±1.59 t 6.759 7.283 11.462 4.457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時間/h首次排便時間/h 24 h胃腸減壓量/mL
觀察組治療10 d后血清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0 d后的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 ±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比較( ± s)
血清白蛋白/(g?L-1)組別 例數 血清轉鐵蛋白/(g?L-1)治療前 治療10 d后 治療前 治療10 d后觀察組 30 43.67±2.89 48.90±4.86 2.57±0.46 3.32±0.45對照組 30 43.82±2.58 46.14±4.35 2.58±0.49 2.90±0.61 t 0.297 4.012 0.143 3.072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BMI/[kg?(m2)-1]治療前 治療10 d后觀察組 30 24.57±3.43 25.89±3.27對照組 30 24.75±3.52 25.94±3.31 t 0.303 0.268 P>0.05 >0.05
觀察組手術治療、電解質紊亂發生率以及早產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結局比較
妊娠期腸梗阻起病急,表現為急性發作的腹痛,呈進行性加重,病理檢查以粘連性腸梗阻最為多見。本病主要由于存在腸粘連帶,導致腸內容物無法向腸管遠端運送,患者出現腹部劇烈疼痛,排氣排便停止等癥狀,病理檢查可見近端腸管水腫、缺血,腸管擴張,腸道菌群移位等,嚴重者發生腸穿孔、腸絞窄等并發癥,危及母嬰生命[6]。
妊娠期腸梗阻的治療與一般腸梗阻類似,對于病情穩定、無明顯腹膜炎癥狀的患者,首選保守治療,這是因為手術容易引起子宮收縮而發生早產,若保守治療失敗則可在避免早產的前提下進行手術治療[7]。
胃腸減壓是保守治療的主要方式,通過置入導管,持續負壓吸引,可排出腸道內積存的液體和氣體,緩解腸道水腫,促進腸道恢復通暢,改善腸道血運,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普通鼻胃管從鼻腔插入到胃內,無法進入腸道,對腸道積液的清除效果有限,腸梗阻解除速度較慢,整體療效一般,部分患者可因病情發生進展而轉手術治療,增加了早產率[8]。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是一種新型胃腸減壓導管,大多采用X線引導下插管,但患者處于妊娠期,不適合進行X線檢查,因此采用內鏡下置管,能將導管直接置入腸道,行持續負壓吸引,能快速吸盡多余的積液積氣,促進腸道水腫的消退,加快梗阻解除速度,達到提升療效的作用[9-10]。因此,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是胃腸減壓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升妊娠期腸梗阻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經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妊娠期腸梗阻的臨床價值確切,能有效提升療效,改善機體營養狀態,降低不良結局發生率,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