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鳳
(湖北省荊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湖北 荊門 448000)
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是一種早產兒較為常見的病癥,特別是對于胎齡小于30周的胎兒,會表現出呼吸困難癥狀[1],嚴重危及其生命健康。相關研究表明,RDS與肺泡Ⅱ型上皮細胞肺表面的活性物質所出現的分泌異常現象相關,因此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能夠有效幫助患兒改善呼吸狀況[2]。在現階段的臨床中,常會采用機械通氣治療RDS早產患兒,治療效果顯著,但是長期應用發現,單純的機械通氣治療會引發并發癥,預后效果不是特別理想[3],本文以80例新生RDS患兒為對象,探究豬肺表面活性物質與牛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婦產科新生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患兒,共80例,按治療方式不同進行分組,各40例,且所有產婦及患兒的臨床資料均建立完整。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胎齡30~37周,平 均(33.75±1.46)周,體 重1.28~2.47 kg,平 均(1.63±0.38)kg;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胎齡31~37周,平均(34.16±1.09)周,體重1.12~2.49 kg,平均(1.74±0.51)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關于RDS的診斷標準[4-5],并經過臨床相關檢查進一步確診;患兒有間歇性呼吸窘迫現象,于出生6 h左右開始,面色青灰或青紫,吸氧后無明顯改善;本次已經得到醫學倫理會的認可與支持(倫理編號為20192453);家屬均知曉本次相關內容及流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肺功能異常的患兒;體重大于2.5 kg的患兒;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患兒;有宮內感染現象。
所有患兒均先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行氣管插管進行呼吸支持,并將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進行完全清除。
對照組給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質(珂立蘇,北京雙鶴現代醫藥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2128,70 mg),首先將藥物作預熱處理,參照患兒體質量,第一次用量為40~100 mg/kg,并視病情發展進行劑量調整;其次在牛肺表面活性物質干凍粉中加入2 mL的滅菌注射用水,并在震蕩儀中進行充分溶解;再次經過氣管插管,將塑料管插入至下口位置;最后于患兒平臥、左側、右側、坐臥四種體位進行依次用藥,并于每次用藥后通氣60 s,用氣囊作加壓處理。
觀察組給予豬肺表面活性物質(固爾蘇,意大利ChiesiFarmaceutici S.p.A,H20181201,1.5 mL:120 mg),首先將藥物作預熱處理,參照患兒體質量,第一次用量為100~200 mg/kg;然后將藥物滴注入氣管插管內,之后通氣60 s,用氣囊進行加壓輔助;最后注意在用藥的4~6 h不進行吸痰處理,視病情狀況與12 h后再次用藥。
所有患兒均密切關注臨床癥狀并檢測血氣指標,好轉之后逐漸停止通氣治療。
(1)血氣指標:觀察并對比治療前后患兒的血氣指標情況,包括氧分壓(PaO2)、酸堿值(pH)以及二氧化碳分壓(PaCO2)。(2)臨床相關指標:包括機械通氣時間、用氧時間以及住院時間。(3)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并記錄,包括但不限于顱內出血、視網膜病、動脈導管閉塞、呼吸機肺炎等,對比總發生率,結果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后的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 s)
注: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40) 對照組(n=4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PaO2/mmHg 49.79±5.2791.68±6.4550.47±5.3290.81±7.01 PaCO2/mmHg59.35±10.5840.84±13.3758.72±11.3441.52±12.97 PH 7.26±0.11 7.44±0.13 7.19±0.12 7.48±0.14
觀察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 s,d)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 s,d)
組別 例數 機械通氣時間 用氧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0 4.12±0.78 5.93±1.64 16.59±5.37對照組 40 5.39±0.64 6.18±1.03 18.34±5.12 t 7.961 0.816 1.492 P<0.001 0.417 0.140
兩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RDS患兒通常是由于肺表面的活性物質缺乏,引起進展性的呼吸困難現象,嚴重還會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威脅著患兒的生命。相關研究表明,懷孕20周時,胎兒肺部發育,開始產生肺表面活性物質,直到懷孕35周逐漸成熟[6],可一旦出現早產現象,胎兒在30周左右分娩出,就會導致肺功能發育不成熟,有更高的概率會出現RDS。機械通氣能夠有效給予患兒呼吸支持,幫助患兒改善呼吸狀況,以起到抑制病情的作用,但是檢測血氣指標并沒有顯著變化,預后效果也不好,因此本研究加入了兩種天然的肺表面活性物質,且取得了顯著成效。牛肺表面活性物質與豬肺表面活性物質均為天然性的,進入人體后可以直接作用于肺泡表面并降低張力,同時有效避免肺泡毛細血管的間液失衡,綜合提升機體的免疫力,降低其對肺細胞活性的影響[7-8]。
肺表面活性物質主要是由肺泡上的二型上皮細胞所產生的物質,具有復雜性與多功能性,其中,大約90%的重量都是脂質,只有剩余的10%為蛋白質。到目前為止,現有的醫療技術已經能夠分離出四種表面活性物質蛋白,將表面活性物質B、表面活性物質C與磷脂協同發揮作用,有效降低肺表面張力[9]。研究表明,二棕櫚酰卵磷脂對于降低肺泡氣與肺泡液界面的表面張力有顯著作用,同時能夠穩定呼氣時的肺泡,并多肺泡回縮力有減小作用,但是現階段的醫療技術對于其他酸性磷脂的作用還沒有得出十分準確的結論,例如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磷脂酰肌醇等[10]。肺表面活性物質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天然動物源性表面活性物質,二是合成的表面活性物質,是含有天然動物源性功能的樣蛋白。但是研究及大量實踐發現,還是天然動物源性表面活性物質能夠縮短患兒治療時間,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