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麗,葉玉蝶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血液一區 廣東 惠州 516001)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是一組微血管血栓出血綜合征,臨床主要特征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MAHA)、血小板減少,可伴有發熱、神經精神癥狀及腎損害,發病機制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嚴重降低或缺乏所致[1]。TTP可分為獲得性TTP和先天性TTP,獲得性TTP常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藥物、腫瘤等因素導致。目前TTP有效的治療手段是血漿置換(PE)聯合糖皮質激素,因其病情兇險,預后不佳,一旦確診就需盡快啟動治療。近年來我們采用PE治療重癥獲得性TTP,取得了較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6月—2020年6月我院行血漿置換治療的重癥獲得性TTP患者17例,診斷符合《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2年版)》[2]的標準,且患者APACHEⅡ評分>12分。其中男6例,女11例,中位年齡45歲,范圍17~73歲。17例患者中2例感染誘發,1例蛇咬傷誘發,4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2例、類風濕關節炎1例、皮肌炎1例),1例妊娠誘發,其余9例無明顯誘因。17(100%)例患者均存在MAHA和血小板減少;16(94.1%)例存在精神神經癥狀,其中13(76.5%)例為嚴重精神神經癥狀;14(82.3%)例有發熱;15(88.2%)例有腎損害;7(41.2%)例無創通氣,其中3(17.6%)例無創通氣后行氣管插管轉有創通氣。
主要治療方案為PE聯合糖皮質激素[3]。(1)PE以股靜脈或右頸內靜脈置管建立血管通路,采用費森尤斯MultiFiltrate的CRRT機,PF2000N血漿分離器進行PE,低分子肝素抗凝或無肝素,置換液使用新鮮血漿或新鮮冰凍血漿,置換量每次1 600~2 000 mL,選擇CVVH模式進入PE治療,置換液速度設置為1 000 mL/h,血流速100~150 mL/h,治療時間2 h左右。PE治療頻率開始時1次/d,直至病情穩定、溶血停止、PLT及LDH恢復正常后,可逐漸延長PE的間隔。(2)糖皮質激素甲潑尼龍200~500 mg靜脈滴注3~5 d,后逐漸減量。
護理方法:依據重癥獲得性TTP患者的病情特點,給予針對性的綜合護理策略,要點包括:(1)危重患者的識別。入院后常規應用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APACHEⅡ)評分系統對患者病情危重度進行評估,在病情穩定前,每日評估一次,以識別出高危患者,并依據評分調整分級護理措施。如APACHEⅡ評分>12分,可把患者轉ICU或轉入科室的搶救病房,保障危重患者護理和診療質量,利于PE的順利進行。(2)氣道管理。重癥患者的應加強氣道管理,伴發嚴重神經障礙的,給予床頭抬高30°,半臥位;保持氣道通暢,每日定時口腔清潔護理,及時清除口咽部分泌物,降低吸入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的發生;如存在呼吸窘迫、血氧飽和度下降,常規氧療不能緩解的,及時給予無創通氣,必要時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3)心理護理。PE前,進行充分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TTP疾病特點,熟悉PE治療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以緩解焦慮、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應貫穿在整個PE治療過程中。操作過程中重視人文關懷,和患者交談一些輕松的話題,轉移注意力。如心理疏導無效,患者極度躁動,可給予咪唑安定或丙泊酚持續靜脈泵入,維持淺鎮靜水平。(4)血漿置換護理。PE建議在治療室進行,治療室配備必要的治療和搶救藥品。治療過程中進行心電監護,依病情可給予吸氧或無創通氣,并建立另外一條靜脈通路,備搶救之需。PE治療前,操作護士更換工作服,洗手,治療過程遵循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按治療模式正確安裝管路并預沖洗,保證各管路連接牢固可靠、管路內無空氣泡且肝素化。PE治療中,加強患者病情監測,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每小時尿量的變化。在維持生命征穩定的前提下,應控制液體入量,避免液體過負荷造成急性心衰發作。治療過程中注意保暖,避免低體溫發生。CRRT機器運行時要注意壓力監測,監測跨膜壓(TMP)的變化,當TMP>100 mmHg,可通過降低脫水量或置換液流速,調整抗凝水平,如TMP仍持續上升,大于300 mmHg應及時終止PE[4]。同時注意儀器安全性監測,如空氣監測和漏血監測,及時識別各種報警信息并正確處理。PE結束后,注意留置管道的維護,可先用20 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再用肝素鈉稀釋液5 mL正壓封管。更換肝素帽,確保留置的透析管固定,避免管道扭曲、受壓或脫出。置管處用無菌紗布覆蓋,每日更換一次,保持敷料干潔,有滲液污染、浸濕時應隨時更換,減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觀察透析置管處皮膚有無出血、紅腫、分泌物等,如置管處有感染,應及時拔出留置管,并留取血培養和導管尖端培養。
監測PE治療前后的患者的HB、PLT、LDH、TBIL指標、按療效判定標準[5],統計患者PE治療的治愈率、觀察PE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7例患者血漿置換次數中位數9次,范圍(3~28)次,住院天數中位數17 d,范圍4~45。15例有效,治療有效率89.2%,其中9(52.9%)例完全緩解,6(35.3%)例好轉,2(11.8%)例死亡(1例死于腦出血,1例死于呼吸循環衰竭)。PE治療過程中有3例患者出現6次血漿過敏反應,無休克、堵管、失衡綜合征發生。PE治療后患者的HB、PLT、LDH及TBIL較治療前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7例患者PE治療前后HB、PLT、TBIL、LDH的比較( ± s)

表1 17例患者PE治療前后HB、PLT、TBIL、LDH的比較( ± s)
LDH/(U?L-1)治療前 76.4±15.6 14.2±8.4 45.6±12.5 1148.8±260.5治療后 92.3±16.2 98.5±18.2 24.3±8.6 432.6±112.7 t 2.74 16.29 5.44 9.77 P 0.015 <0.001 <0.001 <0.001組別 HB/(g?dl-1)PLT/(×109?L-1)TBIL/(μmol?L-1)
TTP是一種臨床少見的、病死率高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年發病率(3~11)/100萬,常中年后急性起病,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2[6]。其發病機制與血漿ADAMTS13缺乏有關,血漿內VWF不能被正常剪切,引起超大VWF多聚體聚集,血小板異常活化,導致微血管內血栓形成,臨床可表現為經典的“三聯征”或“五聯征”[2,7],本研究組病例94.1%患者有經典的“三聯征”,7(41.2%)例行無創通氣,其中3(17.6%)例行氣管插管轉有創通氣,分析原因,考慮與重癥患者常伴有精神神經障礙,導致氣道自凈能力下降,易并發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有關。對于TTP患者,入院后常規進行APACHEⅡ評分,識別出高危患者,并依據評分結果,給予分級護理措施,將有利于重癥TTP的救治。TTP的常死于并發腦出血、呼吸衰竭,對于重癥伴有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需加強氣道管理,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出現呼吸衰竭時,可先行無創通氣,如不能緩解,應果斷切換成有創通氣。
TTP起病急驟,進展迅速,病死率高,一旦高度疑似或確診應即刻啟動治療措施。PE聯合糖皮質激素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案,可迅速補充血漿ADAMTS13并清除抗ADAMTS13抗體及超大VWF多聚體,將TTP的病死率從90%降低至15%[7]。對于重癥患者,PE更是首選,并根據病情的危重度,增加PE的頻次,由1次/d增至2次/d[8]。置換血漿的量應充分,不少于2000 mL,貧血患者應增加置換血漿量[9]。本組17例重癥TTP應用PE和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后,患者的PLT、HB、LDH、TBIL均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病死率為11.8%,有效率達89.2%,顯示PE聯合糖皮質激素能有效緩解病情,提高治愈率,和國內石茂靜[10]報道類似。病例組在PE治療時,有3例患者出現6例血漿過敏反應,無休克、堵管、失衡綜合征等不良反應發生,顯示給予針對性的護理策略,能有效保障重癥TTP患者PE治療的安全性。
PE是一種有創且費用昂貴的治療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護理人員應定期培訓學習,熟練掌握PE的操作流程,嚴格把握適應證。治療期間,嚴格查對制度,尤其是血制品的輸注。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處理各種可能的并發癥,尤其低血壓、血漿過敏反應、高枸櫞酸血癥等并發癥,正確識別機器的各種報警能并及時處置。整個PE過程,遵循無菌操作技術,防止交叉感染。操作間期,留置管道的應正確護理,降低導管相關性的感染及管內血栓形成[11]。
綜上所述,PE是重癥獲得性TTP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采取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策略,是重癥TTP患者安全實施PE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TTP救治成功率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