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瑜,黃海偉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與內分泌代謝、宮腔內長期炎癥刺激有著密切的聯系,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適婚適育女性該病發生率在7%~30%,該病患者以陰道異常出血、白帶異常為典型癥狀,若未及時行有效治療可增加女性不孕風險,臨床治療包括藥物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1]。宮腔鏡刨削系統治療為21世紀新興術式,本次為論證宮腔鏡刨削系統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優越性,比較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40例應用宮腔鏡刨削系統以及應用宮腔鏡下雙極電切系統兩種術式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相關手術觀察指標、總有效率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選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4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20例女性,年齡24~37歲、平均(31.42±1.22)歲,病程2~7 d,平均(4.42±1.42)d。對照組20例女性,年齡25~38歲、平均(31.41±1.21)歲,病 程2~8 d,平 均(4.41±1.41)d。納 入 標 準:(1)參考田宗武等臨床研究中子宮內膜息肉臨床診斷標準[2],宮腔鏡下子宮內膜表面均存在單發或多發舌狀或柳葉狀有蒂贅生物,直徑在1~2 cm,表面柔嫩光滑呈粉紅色或黃白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陰道異常出血癥狀,結合患者MRI檢查確診;(2)本次征得患者、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確診凝血功能障礙疾病者;(2)合并心、肝、腎、腦等臟器疾病者;(3)精神、認知異常者;(4)合并子宮肌瘤、輸卵管阻塞等其他婦科疾病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在月經結束后3~7 d入院手術治療,術中麻醉方式為靜脈全麻,術中體位為膀胱截石位,麻醉起效后應用宮腔鏡對患者宮腔內實際情況進行探查,本次研究選用的膨宮液為0.9%氯化鈉注射液,宮腔鏡置入膨宮過程中每分鐘膨宮液流速在100~120 mL。
1.2.1對照組(宮腔鏡下雙極電切系統) 醫師結合患者宮腔鏡檢查結果,在確定子宮內膜息肉大小、面積后應用雙極氣化電極,自子宮內膜息肉蒂部切除子宮內膜息肉,雙極氣化電極功率在70~80 W,切下的子宮內膜息肉組織用卵圓鉗取出,在宮腔鏡下觀察以確保宮腔子宮內膜息肉已被切除干凈。
1.2.2實驗組(宮腔鏡刨削系統) 在借助宮腔鏡確定子宮內膜息肉位置、大小的情況下,置入刨削刀,刨削刀緊貼子宮內膜息肉表面,對子宮內膜息肉進行刨削旋切,并將切除的息肉組織吸出。
兩組患者均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以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
(1)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等手術觀察指標。(2)兩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若患者陰道出血異常、白帶異常等癥狀均消失,B超檢查未發現子宮內膜息肉,為治愈。若手術治療后患者陰道出血量異常、白帶異常等癥狀明顯改善,B超檢查于宮腔內殘留少量子宮內膜息肉,為顯效。若子宮內膜息肉經手術治療后患者陰道出血異常、白帶異常等癥狀未明顯改善,患者需行二次手術治療,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00%。(3)隨訪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妊娠率。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術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觀察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觀察指標比較( ± s)
平均住院時間/d實驗組 20 20.34±2.34 13.23±2.48 2.32±0.32對照組 20 25.32±2.36 15.65±2.46 4.53±0.34 t 6.701 3.098 21.168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平均手術時間/min術中平均出血量/mL
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實驗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術后妊娠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妊娠率比較[n(%)]
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若未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子宮內膜可形成息肉性增生,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癌、不孕癥發病風險,該病臨床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以及宮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宮腔鏡手術治療實施過程中宮腔鏡的應用有利于手術操作者觀察到子宮內膜微小變化,從而提升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手術操作的準確性[3]。宮腔鏡下雙極電切系統實施過程中應用雙極氣化電極,雙極氣化電極切除過深,導致子宮內膜損傷,致使局部炎癥因子大量釋放,進而增加患者術后傷口感染與宮腔粘連風險,不利于術后妊娠,雙極氣化電極切除深度淺,又可造成子宮內膜息肉殘留,增加復發率[4-6]。宮腔鏡下利用刨削系統切除子宮內膜息肉的過程中,在切除子宮內膜息肉的過程中將切除的子宮內膜息肉組織吸除,從而避免切除的子宮內膜息肉在宮腔鏡前漂浮,進而阻擋術中操作視線,在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減少患者平均術中出血量的同時,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
鄧鬧等[8-9]臨床研究顯示應用宮腔鏡刨削系統息肉切除術的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0%,低于應用宮腔鏡下雙極電切系統對照組。此外,本次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與其臨床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觀察指標以及總有效率,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機體恢復比對照組早,同時實驗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低,術后妊娠率高。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應首選宮腔鏡刨削系統治療方案。本次觀察例數偏少,要證實這一結論,還需加大樣本量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