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翠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為臨床常見治療肺部疾病手術方式,該治療方式具有創口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在手術過程中,胸背肌肉無需切斷,最大程度降低術后切口感染及疼痛程度,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1]。而患者術后疼痛情況仍較為明顯,易誘發多種并發癥,應激反應明顯,嚴重影響患者手術及預后效果[2]。有研究表明,患者于手術前選擇良好的麻醉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降低應激反應,繼而提升手術效果。本院將60例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肋間神經阻滯+全身麻醉對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接收的60例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患者,依照隨機數字表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43~68歲,平均年齡(56.87±1.21)歲,體重56~89 kg,平均(69.87±1.52)kg,研究組包括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42~67歲,平均年齡(56.91±1.18)歲,體重54~87 kg,平均(69.92±1.47)kg。兩組基礎資料均衡可比。納入標準:(1)無嚴重精神或認知功能障礙;(2)無凝血功能障礙;(3)符合手術標準;(4)無手術禁予以排除;(2)將存在惡性腫瘤患者;(3)將嚴重精神疾病,無法正常交流患者;(4)將對此次相關藥物存在禁忌證或過敏史患者;(5)將胸壁畸形患者。
對照組患者僅實施全身麻醉,具體流程為:告知患者術前12 h開始禁食,于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血壓、血氧飽和度、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進行常規監測,而后實施麻醉誘導,采用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丙泊酚(費森尤斯卡比醫藥公司,國藥準字H2010360)、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27)、順式阿曲庫銨(東英(江蘇)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373)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其注射量分別為0.05 mg/kg、1.5~2 mg/kg、0.5μg/kg、0.15 mg/kg。完成麻醉誘導后,于患者咽喉部位噴射1%利多卡因(上海浦津林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2244),藥量為5 mL,而后實施雙腔支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鐘2 L。于患者手術過程中,持續給予丙泊酚、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順式阿曲庫銨等進行麻醉維持,在此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調整藥物輸注量。
研究患者實施肋間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具體操作方式為:于患者進行麻醉誘導之前,實施肋間神經阻滯,指導患者呈側臥位,明確切口位置,并在切口處肋間、切口位置上、下肋間肋骨下緣處實施肋間神經阻滯,使用藥物為羅哌卡因(阿斯利康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764),藥物濃度為0.0375%,注射量為5 mL,在確認肋間神經阻滯成功后,實施全身麻醉,其流程與對照組無異。
(1)利用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3]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4、24、48 h)段疼痛評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分數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性;(2)對比組間患者麻醉前后血清皮質醇、血管緊張素Ⅱ等應激激素水平變化;(3)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及補救鎮痛發生率。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4、24 h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4 h 術后24 h 術后48 h研究組 30 1.36±0.34 1.42±0.89 1.21±0.34對照組 30 4.31±1.15 2.64±1.21 1.25±0.65 t 13.474 4.449 0.299 P<0.001 <0.001 >0.05
麻醉前,兩組患者應激激素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兩組血清皮質醇、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均下降,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 s)

表2 兩組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 s)
血管緊張素Ⅱ/(ng?mL-1)麻醉前 麻醉后 麻醉前 麻醉后研究組 30 553.34±22.35235.41±36.14 88.23±1.22 49.32±4.16對照組 30 552.89±23.37284.32±53.21 88.31±1.19 78.34±9.52 t 0.076 4.164 0.257 15.299 P>0.05 <0.001 >0.05 <0.001組別 例數血清皮質醇/(nmol?L-1)
研究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補救鎮痛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伴隨空氣質量下降、生活習慣改變,臨床肺部疾病患者明顯增加。手術為此類患者常見治療方式[3-4]。手術方式包括開胸手術、微創手術等,開胸手術在一定程度上可治愈患者疾病,但術后并發癥相對較高,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5-6]。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目前在臨床中應用廣泛,該手術方式是利用電子眼代替肉眼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與開胸手術相比,其切口路徑更小,術中出血量更少,可最大程度減少組織損傷[7-8]。無論何種手術方式,患者均存在術后疼痛情況,此種情況的出現易使患者產生應激反應,進而影響治療效果患者預后。為此,如何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及應激反應為臨床重點關注問題[9]。
有學者提出,術前不同麻醉方式,對術后疼痛及應激反應存在不同影響[10]。肋間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為新型麻醉技術,其中,肋間神經阻滯被廣泛應用于腹部、胸部手術中,通過阻斷神經傳導,降低疼痛,使血液循環得以改善,穩定內循環,鎮痛效果顯著。將其與全身麻醉聯合使用,鎮痛效果更為顯著,同時,患者應激反應得以明顯降低,進而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研究組術后疼痛評分及應激激素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且未產生不良反應,說明,肋間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應用于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患者中效果顯著,在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的同時,降低其應激反應,同時,此種麻醉方式可有效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使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得以降低,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