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向飛
(廣東省博羅縣人民醫(yī)藥急診科 廣東 惠州 5161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臨床上致使這一疾病發(fā)生的病因有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心肌梗死、炎癥、心肌病等,致使患者的心肌功能和結構出現變化,患者的心室表現出充盈和泵血功能低下,患者在臨床上的主要癥狀有體液潴留、乏力和呼吸困難等,嚴重影響到了患者的健康安全。臨床上治療心衰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改善,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提升,同時還需要對患者的心肌重構機制進行抑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1]。本次研究主要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分析左卡尼汀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的應用效果。
選取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1月診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36例和觀察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例16例,平均年齡為(65.98±5.25)歲;觀察組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齡為(65.14±5.84)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患者;心功能NYHA分級處于3~4級患者;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同時合并有肝硬化、腫瘤和腎衰竭等疾病患者;同時合并有精神障礙患者;同時合并有交流、溝通障礙患者。
兩組均給予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或者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或者是洋地黃等藥物治療。
1.2.1對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左卡尼汀(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371)治療:選取本品3.0 g與100 mL氯化鈉注射液(0.9%)或者是100 mL葡萄糖溶液(5%)融合在一起為患者展開靜脈滴注,1次/d,連續(xù)治療2個星期。
1.2.2觀察組 該組患者在左卡尼汀治療基礎上給予瑞舒伐他汀(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670)治療:初始劑量為5 mg,口服,1次/d,后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對其用藥劑量適當調整,最高劑量為20 mg。連續(xù)治療2個星期。
評估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觀察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C-反應蛋白(CRP)指標和腦鈉肽(BNP)指標,二者均與臨床療效成反比。評估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觀察記錄兩組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指標、左室質量指數(LVMI)指標、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指標和室間隔厚度(IVSD)指標,四項指標均與臨床療效成反比。評估兩組治療效果:顯效表示患者的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不低于2級;有效表示患者的乏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為1級;無效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心功能未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C-反應蛋白(CRP)指標和腦鈉肽(BNP)指標均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RP指標和BNP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 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 s)
CRP/(mg?L-1)組別 例數BNP/(pg?m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6 22.79±1.68 5.68±1.02 860.35±62.24360.78±73.02對照組 36 22.46±1.98 12.35±1.02854.78±71.35631.68±51.46 t 0.763 27.744 0.353 18.195 P 0.448 <0.001 0.725 <0.001
治療后觀察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指標、左室質量指數(LVMI)指標、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指標和室間隔厚度(IVSD)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 s)

表2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 s)
組別 例數 LVEF/% LVMI/[g?(m2)-1] LVEDV/mL IVSD/mm觀察組 36 40.35±4.35 113.79±20.68163.79±21.79 8.46±1.02對照組 36 42.46±4.41 138.12±21.02206.02±32.4512.46±1.24 t 2.044 4.951 6.482 14.948 P<0.05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等因素影響下,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的概率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該病患者目前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其中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ACEI等藥物治療臨床應用廣泛,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3];他汀類藥物一方面可以對患者的血脂水平進行降低,一方面還能夠發(fā)揮出良好的抗肥大、抗氧化、抗炎、抗纖維化等作用,對患者的內皮功能障礙進行改善,對患者的神經激素活化進行抑制,降低患者發(fā)生心律失常的概率等[4]。
左卡尼汀是哺乳動物體內含有的一種天然物質,其作用在于維持人體的能量代謝,該藥物能夠將長鏈脂肪酸帶入進患者的線粒體基質內,可以對其氧化分解起到促進作用,可以為患者的細胞提供能量,同時也能夠輸出患者線粒體內含有的短鏈脂酰基,該藥物的應用可以對患者的骨骼肌、脂肪代謝紊亂現象和心肌組織功能進行改善[5]。瑞舒伐他汀屬于選擇性HMG-CoA還原酶抑制劑,該藥物具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是現階段他汀藥物中將降脂最好的藥物,該藥物可以有效提升患者體內的LDL受體數量;該藥物對肝細胞能夠發(fā)揮出選擇性作用;該藥物具有非常明顯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能夠對泡沫細胞形成和脂質浸潤形成進行減少,能夠對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延遲進行抑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取左卡尼汀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的方式,能夠對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能夠降低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能夠對患者的心臟起到保護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血管重塑,對患者的心肌肥厚現象進行緩解,降低患者體內含有的BNP含量,提升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本次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的C-反應蛋白(CRP)指標和腦鈉肽(BNP)指標均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RP指標和BNP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指標、左室質量指數(LVMI)指標、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指標和室間隔厚度(IVSD)指標相比,觀察組均顯著偏低(P<0.05);與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相比,觀察組顯著偏高(P<0.05)。說明左卡尼汀聯合瑞舒伐他汀的應用有利于優(yōu)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安全性高,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卡尼汀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指標和心功能,臨床療效顯著,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