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丹
(南通市腫瘤醫院南院 江蘇 南通 226001)
分化型甲狀腺癌是臨床上常見且多發的疾病類型,主要是指甲狀腺濾泡上皮的惡性腫瘤疾病[1]。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及病死率正在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增長,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目前臨床關于疾病的治療主要為手術治療,由于患者術后身體狀況較差,導致出現不良狀況的幾率隨之增大,且手術會影響甲狀腺功能,不利于術后恢復[2]。本文主要是對72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進行研究,表明患者術后實施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幫助患者加快恢復速度。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72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采取奇偶分組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36例)與對照組(36例)。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內容全部知情,并自愿簽署相關同意書。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為(48.26±1.51)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為(58.19±1.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實施甲狀腺癌根治手術治療,具體實施內容如下:患者在實施手術前,相關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局麻、頸叢阻滯麻醉,引導患者保持半坐臥位狀態,隨后將甲狀腺充分暴露出來,對甲狀腺懸韌帶實施分離操作,并進行切斷,結扎下靜脈、中靜脈,切斷甲狀腺峽部以及甲狀腺側葉,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喉返神經狀況進行觀察,防止對其產生損傷,及時實施止血操作,放置引流管后進行切口嚴密縫合,降低出現切口感染幾率。
研究組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實施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方案,具體治療內容如下:即給予左旋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40052;生產企業:Merck KGaA(德國默克公司);規格:50μg×100 s)口服,首次給藥需控制在25~50μg左右,每日用藥一次,根據患者實際狀況給藥劑量可以逐漸遞增25~50μg,最佳間隔時間為14~28 d左右,每日最大給藥量需控制在100μg以下。隨后根據患者發病狀況控制促甲狀腺激素濃度,1、2、3、4期患者濃度分別控制在0.1~0.3 mU/L、0.05~0.09 mU/L、0.05~0.09 mU/L、0.05 mU/L以內。對照組未實施抑制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疾病復發情況以及轉移情況,主要評估指標包括術后1、2、3年;分析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評估內容包括心律失常、震顫、發熱,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3年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疾病復發情況比較[n(%)]
研究組術后2、3年轉移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轉移情況比較[n(%)]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臨床根據組織學相關知識將甲狀腺癌分為分化型與未分化型兩種[3]。其中分化型甲狀腺癌主要包括濾泡狀甲狀腺癌、乳頭狀甲狀腺癌兩種,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乳頭狀甲狀腺癌在全部甲狀腺癌患者中占比在75%左右,而濾泡狀甲狀腺癌占比在16%左右[4]。乳頭狀甲狀腺癌具有生長緩慢的特點,其發病程度與年齡增長具有一定相關性,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惡化程度會更加嚴重。濾泡狀甲狀腺癌惡性程度相對較高,其轉移大多通過血行向骨和肺等遠處轉移,很少經淋巴結轉移[5]。患者發病后其生活質量會嚴重降低,隨著病情的發展,其生命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實施積極的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幫助患者實現快速康復。有學者在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疾病預后效果與術中操作方法以及術后聯合治療具有直接相關性,若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操作不當,且術后未進行聯合治療,其手術效果將會顯著降低,增加疾病再次復發幾率[6]。因此,臨床應積極實施有效的移植促甲狀腺激素分泌措施,進而幫助患者提升治療效果,增加康復幾率。由此可見,分化型甲狀腺癌屬于激素依賴性腫瘤,對患者實施促甲狀腺激素治療前,其受體于癌細胞膜中存在,進而導致疾病復發幾率升高,不利于疾病治愈。因此。臨床應該在患者結束手術后進行積極的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措施,進而提升治療效果[7]。相關學者在研究表明,最佳干預時間為術后第4周,可以幫助患者有效、及時殺除體內的殘余癌細胞,進而提升患者甲狀腺功能的恢復速度,實現有效治愈。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左旋甲狀腺素鈉片對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以及甲狀腺癌手術后的抑制(及替代)治療具有積極意義,不僅可以幫助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及轉移率,而且對癌細胞的活躍性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將激素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避免激素大量分泌[8]。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術后3年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2、3年轉移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患者實施促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措施具有顯著療效,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而且對疾病復發及轉移具有一定預防效果,該種治療措施臨床價值較高,各院可將其作為首選治療措施,并進行積極應用,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