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波,趙永剛,陳 靜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張家港醫院>急診科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感染性發熱作為急診常見的病癥,多數發熱的患者無法單憑癥狀就能判定患者為細菌感染或者是病毒感染[1],對于感染的程度也無法精準的判定,會影響后續治療方案的開展和實施。血清降鈣素原作為新型的血清標志物,在近些年對于全身細菌感染診斷以及鑒別有著重要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血清降鈣素原不僅能夠鑒別感染類型,對于預后的判定也有一定的效果,能夠及時地反映出患者的疾病程度和炎癥活動情況[2]。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文針對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急診科收治的感染性發熱的患者78例,分析急診感染性發熱采用監測降鈣素原的有效價值。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急診收治的78例感染性發熱患者,本次實驗經過醫院倫理會的批準(【2018】006號),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知曉本次實驗的方法與實驗目的,且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依據疾病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膿毒血癥組(n=26)與普通細菌感染組(n=26),病毒感染組(n=26)。其中,膿毒血癥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在24~58歲,平均年齡在(35.00±18.52)歲;普通細菌感染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在25~59歲,平均年齡在(35.25±18.69)歲;膿毒血癥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在24~60歲,平均年齡在(35.57±18.76)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就診的當天抽取靜脈血液[3],進行血常規和細菌培養,利用夾心免疫化學發光法測量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第一次孵育是將30μL的樣本、生化素單克隆PCT抗體和釕復合物標記的單克隆PCT的抗體一同孵育,使其能夠形成抗原抗體夾心復合物;第二次孵育是將添加包被鏈霉素復合物的磁微粒進行孵育,讓抗原抗體夾心復合物能夠和鏈霉素結合,將反應液加入到測量池中,利用電磁影響將磁珠吸附在電極的表層,將沒有和電磁結合的物質利用ProCell剔除,并且用一定電壓的電極,讓復合體發光,并利用光電倍增器測量其發光的強度,并且讀取最終的檢測結果。
在患者住院的期間每24 h測量一次血常規和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并且及時的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結果進行藥量的調整,待患者病情穩定之后,每48 h測量一次血常規和血清降鈣素原的水平,避免患者的病情變化。
記錄和分析三組患者治療前后以及治療第8 d血清降鈣素原的檢查結果。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三組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最高的為膿毒血癥組,其次為普通細菌感染組,最后為病毒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8 d以及治療后,病毒感染組的血清降鈣素原的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膿毒血癥組和普通細菌感染組治療之后血清降鈣素原的含量下降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降鈣素原的檢查結果比較( ± s,ng/mL)

表1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降鈣素原的檢查結果比較( ± s,ng/mL)
注:治療之前,膿毒血癥組和普通細菌感染組,病毒感染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第8 d以及治療后,三組比較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治療后三組幾乎達到同一水平。
組別 例數 治療之前 治療第8 d 治療之后病毒感染組 26 0.40±0.30 0.06±0.02 0.05±0.03普通細菌感染組 26 4.60±3.94 0.36±0.26 0.03±0.01膿毒血癥組 26 26.56±8.30 5.48±1.80 0.04±0.04
該組中有7例患者在治療的第4 d出現了持續性的高熱,且血清降鈣素原持續增高,治療之后血清降鈣素原不斷減少,體溫也得到了控制,見表2。
表2 膿毒血癥組血清降鈣素原變化結果( ± s,ng/mL)

表2 膿毒血癥組血清降鈣素原變化結果( ± s,ng/mL)
注:治療之前和治療第4 d治療第8 d比較,t=2.3147,P=0.0391; t=10.7135, P=0.0001。
例數 治療之前 治療第4 d 治療第8 d 7 30.55±5.72 37.80±5.98 5.90±2.09
急診感染性發熱存在突發性,發展較快[4],需要及時地明確病因并開展治療。單純的依賴醫師的經驗鑒別患者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會存在誤診的情況。
過往會采用體溫檢測,白細胞,C反應蛋白等進行檢測,但實踐的過程中均發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體溫檢測只能對患者的體溫變化進行測量,無法對感染情況進行評定;白細胞,C反應蛋白盡管可以對體內的感染情況進行評定,但需要檢測的周期比較長,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結果。
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監測降鈣素原能夠確定患者的病情程度以及感染原因。降鈣素原在人體的血清中有著較長的半衰期,時間高達25 h以上,且穩定性高,一旦患者被細菌或者病毒感染[6],體內的降鈣素原會明顯的增加,對于感染的情況就能進行有效的評定。降鈣素原能夠較好地區別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當患者為細菌性感染的時候,出現不同程度的炎性反應,降鈣素原的濃度會增加;病毒感染不會出現降鈣素原的增加[7],部分患者會出現降鈣素原的下降。降鈣素原濃度的檢測可指導醫師正確的應用抗生素,減少抗生素濫用的情況[8]。
本次實驗數據證實,說明監測降鈣素原更有利于觀察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時地調整用藥,更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該結論和劉紅新,孟艦,宋東平,等[9]學者在《血清降鈣素原在急診感染性發熱患者中的臨床價值分析》一文中所得結論一致,選擇該院2013年2月—2016年9月收治的90例急診感染性發熱患者納入研究,依據患者感染源的不同將其分為病毒感染組、膿毒血癥組、普通細菌感染組,每組各30例,對比治療前后三組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結果:治療前病毒感染組、膿毒血癥組、普通細菌感染組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病毒感染組、膿毒血癥組、普通細菌感染組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顯著降低(P<0.05),且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得出結論進行血清降鈣素原的監測能夠及時地鑒別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急診感染性發熱患者采用降鈣素原的監測,可及時地了解細菌感染的程度,利于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評定預后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