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岳 英(通訊作者)
(上海市黃浦區精神衛生中心 上海 200003)
現如今,雖然抗精神藥物在治療精神疾病方面的療效不斷精進,但依然有一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1]。對于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來說,在傳統的臨床治療中,通常采用氯氮平為患者進行治療,雖然療效確切,但也會產生比較多的副作用,所以氯氮平并不是治療該疾病的首選藥物,通常用于難治性的分裂癥的治療中。在近些年有相關的研究學者經過研究表明,在為患者使用氯氮平進行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為患者進行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認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為此,選擇我院在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患者,重點研究氯氮平聯合認知行為治療對精神分裂患者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在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數分別為17例和13例,患者年齡在25~75歲,平均年齡(63.58±2.67)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數分別為18例和12例,患者年齡在25~75歲,平均年齡(64.58±2.52)歲。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有關于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者;(2)患有持續的妄想或幻覺癥狀者;(3)病情處于穩定期,且無暴力傾向者。(4)全部患者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嚴重腦器質性疾病或軀體疾病者;(2)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婦女;(3)藥物過敏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對照組的患者使用氯氮平進行治療,具體做法如下:最初劑量為50 mg/d,在2~4周內,逐漸將劑量增加到200~300 mg/d,而后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增加藥物的使用劑量,但最大藥量不得超過600 mg/d,每日分3~4次服用,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禁止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為觀察組內患者實施認知療法進行治療。結合認知的理論原則制定認知治療的具體內容和實施過程,具體做法如下:(1)第一周,深入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掌握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個性特點,然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同時應該為患者介紹有關精神分裂疾病的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患有相同疾病,患者的康復過程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醫護人員需要每日與患者進行交談,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在交談過程中,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不良的自我認知,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交流時,應注重與患者日常生活和病情的交流[2],比如患者自身對病情的看法、悶悶不樂的原因、患病后周圍人對患者的態度是否發生改變等,根據患者的回答指出患者的錯誤觀念和錯誤認知,同時也要告知患者,在病情康復后可以繼續工作和學習,向患者闡明精神分裂癥狀恢復期出現情緒障礙的原因[3];(2)在接下來的三周,醫護人員應每周與患者交談2次,主動幫助患者分析病情,為患者識別錯誤的認知和觀念,并為患者樹立正確認知和觀念,以此幫助患者使用正確認知替代錯誤認知。同時也可以為患者布置作業,每日布置一次,讓患者寫出從認識到情景、到自動聯想,再到情感反應之間的關系,找出患者的情緒錯覺,幫助患者保持治療疾病的信心;(3)在最后兩周,應每周與患者交談兩次,幫助患者加強正確認知,鞏固治療效果,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為患者制定日常活動表,讓患者自己填寫活動的成功率和預期的滿意度比較二者前后差距,同時應該給予患者積極的鼓勵,消除患者內疚和顧慮的心理,從而盡早幫助患者回歸社會和家庭。
(1)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采用BPRS簡明精神病量表進行評價,在該量表中包括異常思維和幻覺兩個方面內容,顯著進步:簡明精神病量表分數降低率高于75%;改善:簡明精神病量表分數降低率高于50%;好轉:簡明精神病量表分數降低率高于25%;無效:簡明精神病量表分數降低率低于25%。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改善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采用焦慮評分(SAS)、生活質量評分(SF-12)、自尊評分(SES)和自卑感評分(FIS)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焦慮評分(SAS)、抑郁評分(SDS)、自尊評分(SES)和自卑感評分(FIS)進行統一評價。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SAS)、生活質量評分(SF-12)、自尊評分(SES)和自卑感評分(FIS)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各項指標評分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各項指標評分比較( ± s,分)
SF-1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6.14±6.2540.24±6.1232.55±5.1756.02±6.62對照組 30 47.47±5.8443.05±4.6831.68±5.2244.27±5.38 t 0.852 1.998 0.649 7.544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AS

表2(續)
為精神分裂患者進行治療時,單純地采用藥物為患者進行治療,很容易引發患者出現其他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在此基礎上采用認知行為療法為患者進行治療[4],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也能夠幫助患者改善各項指標評分,降低不良反應和副作用的發生率。對于認知行為療法來說,該方法將矯正行為和矯正認知進行結合,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障礙,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和錯誤思維方式,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5]。
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SAS)、生活質量評分(SF-12)、自尊評分(SES)和自卑感評分(FIS)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為精神分裂患者使用氯氮平進行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