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維娜
(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 江蘇 常熟 215500)
老年股骨頸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 FNF)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在老年人群骨折疾病中所占比例較高,約占所有骨折病例的4%左右[1],患者常需進行手術治療,但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衰退、高齡因素等導致器官功能自然下降,耐受性降低,且多伴有基礎疾病等問題,手術風險相對較高,而麻醉亦是手術風險的一個主要來源。為此,本文主要比較了腰硬聯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CSEA)與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GA)這兩種麻醉方式對老年FNF手術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間手術的老年FNF患者70例,隨機分為A、B兩組各35例。納入標準:患者已完善各項檢查,確診為FNF患者,所有患者年齡均在60歲以上,本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且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排除有腰椎感染、嚴重畸形或腰椎病變的患者;排除不能實施氣管插管的患者;排除有精神障礙、溝通障礙、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A組患者中,男、女分別為20例、15例;平均年齡(68.82±5.53)歲;心率平均(61.41±7.28)次/min;平均動脈壓(138.92±15.66)mmHg; B組患者中,男、女分別為18例、17例;平均年齡(70.15±5.81)歲;心 率 平 均(61.05±8.07)次/min平 均 動 脈 壓(138.25±16.04)mmHg。兩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前準備相同,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開通靜脈通路,靜脈輸注鹽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1 mg/kg,以抑制唾液腺和氣道腺體分泌。常規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相關指標。采取全憑靜脈麻醉方式為A組患者實施GA,做法是靜脈給予咪達唑侖0.05 mg/kg、舒芬太尼,誘導20μg劃皮1~20μg,間隔1 h加5μg、依托咪酯0.3 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1.5 mg/kg,吸氧去氮后3 min給予快速插管機械通氣,同時持續靜脈滴注丙泊酚100~150μg/(kg·min)及瑞芬太尼0.2~2.0μg/(kg·min),間斷靜注順苯磺酸阿曲庫銨。B組患者給予CSEA,患者取健側臥位,L3~4椎間隙穿刺,向蛛網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以及10%的葡萄糖液1 mL。等待15 min,通過硬膜外導管輸注2%利多卡因3 mL,5 min后評估阻滯效果,術中根據情況追加1.5%利多卡因和0.25%羅哌卡因混合液4~5 mL每次維持平面。鼻導管給氧2 L/min。
(1)血流動力學指標:記錄兩組患者麻醉前、術后2 h心率及平均動脈壓指標數值。(2)麻醉質量指標:記錄兩組患者麻醉后24 h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量表評分[2]。(3)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躁動、術后惡心嘔吐、低氧血癥、惡性高熱等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例數,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麻醉前心率、平均動脈壓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2 h, B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指標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s)
注:*與B組術后2 h心率比較t=2.2040, P<0.05;#與B組術后2 h平均動脈壓比較t=2.3088, P<0.05。
時間 B組(n=35)心率/(次?min-1) 平均動脈壓/mmHg麻醉前 91.05±8.07 138.25±16.04術后2 h 87.54±7.89 139.28±10.06時間 A組(n=35)心率/(次?min-1) 平均動脈壓/mmHg麻醉前 91.41±7.28 138.92±15.66術后2 h 83.17±8.68* 133.65±10.34#
B組麻醉后24 h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量表評分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質量指標比較( ± s,分)

表2 兩組患者麻醉質量指標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麻醉后24 h MMS評分B組 35 29.26±0.36 A組 35 27.58±0.41 t 18.2160 P<0.05
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n(%)]
FNF是老年人最為多見的骨折疾病之一,其發生機制與多種因素有關。受人體衰老變化的影響,老年人通常器官功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骨密度較低,這一因素會直接增加股骨頸脆性,并會影響到股骨頸的血液供給,對股骨頸營養狀態起長期持續影響[3];其次,老年人髖部周圍肌肉群處于不斷退化中,肌肉的反應能力減低,容易導致髖部失去及時、充分抵抗有害應力的能力,這一因素在極大程度上亦導致FNF發生率升高。
手術是現階段治療FNF的有效方法,但在手術麻醉方法的選擇上,目前尚沒有統一標準。GA是FNF手術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操作方便,鎮痛效果較為理想,但在相關的研究實踐[4]中,發現GA后患者在誘導和拔管過程中會出現更為明顯的應激反應,這容易影響到患者手術的順利進行。相比之下,CSEA可有效規避上述難題,且其阻滯范圍廣、起效亦較快,又能達到較為理想的肌肉松弛效果。研究資料[5]表明,CSEA對交感神經和部分副交感神經有較理想的阻滯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能有利于保持患者血壓和心率的穩定,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本文對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麻醉質量指標及不良反應進行了分析評價,其中,心率及平均動脈壓是對麻醉后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常規監測指標,麻醉后心率及平均動脈壓較麻醉前變化越小,代表該麻醉方法或藥物對于患者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較小,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波動性控制越好。在本文中,兩組患者麻醉前心率、平均動脈壓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麻醉手術后2 h, B組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指標均顯著優于A組(P<0.05),呈現出較小的波動值,表明CSEA在老年FNF手術患者中應用,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小于GA。本文采用MMSE量表評分反映患者麻醉后24 h的精神、認知狀態,該評測工具信度良好,聯合檢查ICC為0.99%,最高得分為30分,分數低于27分視為存在麻醉后認知功能障礙[2]。本文中,B組麻醉后24 h MMSE量表評分顯著高于A組(均P<0.01),表明CSEA在老年FNF手術患者中應用,對患者精神、認知所造成的影響更小。麻醉后的不良反應主要根據不同的麻醉方式來進行分析,因為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其不良反應也會有所區別,如進行局部麻醉,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心率減慢以及血壓下降等反應。在本文中,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1%,A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86%,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P<0.05),可見與GA麻醉方法相比,CSEA在老年FNF手術患者中加以應用,可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CSEA在老年FNF手術患者中應用,麻醉效果更理想,安全性更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