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珠蘭
(珠海市斗門區婦幼保健院兒保科 廣東 珠海 519100)
章友仙[1]研究認為,兒童屬于臨床醫療的特殊群體,且因為其身體發育不完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不足,容易遭受病菌侵害,繼而可引發多種疾病發生;同時因為小兒的語言表達功能低,不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給治療以及護理增加了難度。兒保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屬于難度較高的科室,由于小兒生理、心理等沒有發育成熟,在臨床就診過程中缺乏自我約束行為的能力;加之患兒家屬的過高要求以及期望過高等問題,會給護理工作增加難度,容易引發護患矛盾[2-3]。有研究[4]將肢體語言溝通法用于兒保科護理當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是一種身體語言,是行為心理學干預措施之一,可以通過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活動,傳遞護理人員的情感、態度等,繼而可以安撫患兒情緒,提高患兒的配合程度。本文借鑒諸多經驗,結合我院患兒的情況,將肢體語言溝通法在兒童中進行有效開展,以利于達到護理目的。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選取2020年1月—12月我院兒保科就診的80例患兒,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肢體語言溝通),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20∶20),年齡1~8歲,平均年齡(4.52±1.03)歲;根據疾病類型:便秘15例,手足口病6例,肺炎10例,營養不良4例,其他5例。觀察組中,男∶女(22∶18),年齡1~7歲,平均年齡(5.58±1.03)歲;根據疾病類型:便秘16例,手足口病6例,肺炎10例,營養不良4例,其他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兒保科的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向患兒家屬講解患兒疾病發生的原因、發展、治療方案、護理配合要點等;統計給予患者基礎護理,例如病室通風、及時更換床單位、指導患兒飲食、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等,最后給予居家指導。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肢體語言溝通,具體操作如下。
(1)微笑語言溝通法,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且對醫護人員天然地懼怕,使得其抵觸情緒嚴重,配合程度差,不利于身體的恢復;護士長對護理人員進行有效培訓,轉變其護理觀念,且邀請心理咨詢師對護理人員培訓與兒童的溝通技巧等;護理人員需要給患兒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在護理操作、健康指導等過程中保持微笑,對于年齡稍大的兒童,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其講述疾病的發生、發展,且告知其堅持服藥等的重要性;同時在為患兒進行護理操作時,需要得到其允許后操作;與患兒進行約定式獎勵(例如獎勵小紅花等方式),增加其心理適應性。
(2)眼神語言溝通,護理人員需要在護理操作以及健康指導時,以和藹親切的態度注視著患兒,與其進行交流,并且給予其鼓勵、安慰等眼神,增加患兒治療的積極性。
(3)傾聽語言溝通,護理人員在空閑時間與患兒進行溝通,鼓勵患兒表達自己的想法,且引導其對疾病進行深入了解,從而可以提高主觀能動性;對于學齡期兒童,鼓勵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每日的治療方式,護理人員以批注的方式與患兒交流,叮囑按時服用藥物。
(4)肢體語言溝通,護理人員為患兒進行護理操作時,應當秉持耐心、細心、愛心的原則,檢查患兒時動作輕柔;另外若患兒在護理操作或者治療過程中嚴重哭鬧、拒絕時,可以適當撫觸患兒頭部、后背、給予擁抱等,穩定其情緒。
(1)對比兩組患兒的配合程度[5-6],其中0分為患兒完全抵觸,不僅哭鬧嚴重,而且拒絕護理以及治療;2分為患兒配合程度差,勉強可以接受治療,但是抵觸情緒強烈;6分為患兒可以接受部分治療,且配合護理、治療程度高;10分為患兒愿意接受各種治療,且表現出了較大的勇氣。(2)對比兩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依據我科自制的患兒家屬滿意度量表進行評定,量表包含了護理人員的態度、責任性、親和力、專業素養等,共計100分,其中滿意為90分及以上,較滿意為80~89分,不滿意為80分以下。護理總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患兒配合程度評分相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配合程度評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配合程度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兒配合程度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40 65.36±4.0185.63±4.02 22.578 0.001對照組 40 65.23±4.1070.25±3.66 5.777 0.005 t 0.143 17.892 - -P 0.886 0.001 - -
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高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n(%)]
有關研究[7]指出,臨床上約有83.3%的護理人員對有效溝通方法不了解,且有33.3%的護理人員認為對患兒家屬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予理睬,增加了護患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當前社會上多數孩子為獨生子女,且兒保科素有“啞科”之稱,患兒年齡小,不具備溝通能力,加之患兒父母的焦躁、對患兒的疼愛以及對兒保科護理的期待等,若護患溝通不當,則引發醫療糾紛的可能性較大。傳統的護理方法為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溝通,大多忽略了患兒的感受,不利于其護理積極性的提高,且該種護理措施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化的護理需求,現代護理要求以患者為中心,充分考慮患者的身心感受,即使患兒年齡小,不會表達,但是可以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愛與照顧等。因此諸多學者認為,給予小兒有效溝通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8]。
該研究將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患兒中有著較好效果,明顯提高了患兒的配合程度,本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配合程度評分高(P<0.05),肢體語言也被稱之為身體語言,是一種心理學方法,其通過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活動,可以傳達護理人員的情感、思想等。在該研究中應用了眼神語言溝通、肢體撫觸溝通、微笑溝通法等多種溝通方式,以緩解患兒的不安情緒。通過研究顯示,通過肢體語言溝通,可以通過身體各個部分將思想、態度以及情感等傳遞到被照顧患兒中,以此可以構建親密關系,提高患兒的配合程度。
姚榮娜[9]等在研究中得出結論:較之對照組(72.4%),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93.1%)高(P<0.05),其認為傳統的護理方式不能夠全方位為患兒提供護理服務,加之護理人員工作繁忙,不能夠照顧到患兒的情緒,導致患兒配合程度差,不利于身體恢復;通過肢體撫觸、眼神、微笑護理等方式,獲取患兒以及家屬的信任,為其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溝通環境,有利于減少護患矛盾,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認可程度,與研究的結果相似。本結果顯示:較之對照組(77.50%),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95.00%)高(P<0.05),通過肢體語言可以使患兒及其家屬感受到親切、友好,另外通過撫觸、擁抱等肢體語言,可以安撫患兒情緒,提高其護理積極性,進而促進身體恢復,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肢體語言溝通有利于提高患兒的護理配合程度,一定程度上促進身體恢復,患兒家屬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