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鳴,周 慶,吳麗麗,滕 菲,劉 婧(通訊作者)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消化內科胃腸中心 北京 100853)
結腸鏡在大腸疾病檢查中屬于常見一種檢查方法,提升患者依從性,做好結腸鏡準備工作,均會影響患者檢查質量,要求護理人員加強護理干預[1]。針對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科學選擇護理方法,可以提升患者檢查結果準確性。在臨床護理中,個體化護理強調以患者為核心提供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包括:掌握患者動態要求,與患者維持緊密聯系;了解患者隱含要求;掌握患者抱怨價值,根據患者提出建議予以解決等。因此,個體化護理可以保證原有護理制度更加完整、創新,通過為患者提供多元化的護理方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同時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屬于理想護理模式。本文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400例腸鏡檢查患者,重點研究個體化護理應用效果,詳細過程總結如下。
抽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結腸鏡檢查患者400例,隨機等分甲組和乙組,每組200例。在甲組患者中,男性112例,占56%,女性88例,占44%,年齡范圍22~79歲,平均年齡(50.5±0.5)歲;在乙組患者中,男性105例,占52.5%,女性95例,占47.5%,年齡范圍23~78歲,平均年齡(50.5±1.5)歲。入組標準:均診斷為急性腸道感染病,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全部患者小學以上文化水平,無腸穿孔與腸梗阻等。排除標準:伴有意識障礙與言語障礙,或伴有高血壓與肝腎疾病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甲組患者選擇常規護理,方法包括:由專職護士指導患者進行腸鏡檢查,告知患者檢查目的與意義、并發癥等;詳細講解腸道準備意義與方法;在腸道準備中,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是常用藥物,如舒泰清等,準確記錄服藥時間,明確不適處理方法;手術前加強飲食指導等[2]。全部內容均用宣傳手冊進行宣教,幫助患者掌握相關知識內容。
乙組患者選擇個體化護理,由相同專職護士詳細記錄患者資料,如年齡和性別等,結合患者情況制定護理方案,同時制作成冊,指導患者與家屬配合進行腸道準備,認真回答患者提出問題,詳細方法包括:(1)結合患者年齡與體質、疾病調整服藥速度,嚴格控制服藥濃度。(2)針對年齡大與文化水平低患者安排預留室,輔助患者服藥,幫助其掌握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循環播放服藥方法和注意事項,由患者家屬陪同觀看,以實現全方位宣教[3]。(3)以電話隨訪方式了解患者大便情況,指導患者適當運動,以順時針方式按摩腹部。(4)由于患者害怕腸鏡檢查出現恐懼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護理干預,在檢查時需要反復為患者、家屬講解腸鏡檢查方法,明確其注意事項,利用聽音樂與看電視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疏導患者恐懼等負面情緒,特殊情況進行心理輔導。(5)如果服藥后患者發生惡心嘔吐、腹痛癥狀,需要叮囑患者提前去醫院檢查,由專科醫生調整患者服藥濃度,根據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停藥治療,以實現對癥處理,保證患者順利檢查[4]。
(1)選擇調查問卷方式評估患者滿意率,具體劃分不滿意、基本滿意、非常滿意標準,同時以問卷調查方式統計患者腹脹、惡心、乏力等發生率。(2)腸道清潔度選擇渥太華腸道準確評分量表評分,其評分內容包括:結腸劃分左與中、右段,各段評分為0~4分。0分表明腸黏膜清晰,且腸腔內無殘留液體,未留有糞渣;1分表明腸黏膜比較清晰,殘留少量糞便、液體,無需沖洗;2分表明存在較多糞渣、渾濁液體,會對腸黏膜觀察造成影響,無需沖洗;3分表明有固體糞渣,會對腸道輪廓與細節觀察造成影響,需要經過沖洗清晰觀察;4分表明存在大量糞渣,會對腸道輪廓與細節觀察造成影響,沖洗后仍然無法清楚觀察,重新展開腸道準備。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甲組總滿意率為92.50%,乙組總滿意率為98.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滿意率比較[n(%)]
甲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5.00%,乙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乙組腸道清潔評分指標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腸道清潔度比較( ± s,分)

表3 兩組腸道清潔度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左結腸段 右結腸段 中結腸段 總分甲組 200 2.18±0.16 1.79±0.22 2.08±0.71 6.28±0.35乙組 200 2.71±0.14 2.21±0.43 2.61±0.43 7.41±0.45 t 35.2551 12.2972 9.0299 28.0319 P<0.001 <0.001 <0.001 <0.001
患者選擇結腸鏡檢查時,為患者進行良好腸道清潔,屬于提升鏡檢成功率關鍵,如果檢查前未做好腸道準備,會造成糞便遮蓋病變,使鏡面污染,同時會對內鏡進鏡、觀察造成影響,最終導致漏診與檢查失敗,加強檢查前腸道準備極其重要[5]。針對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時,其不足之處包括:(1)對于患者評估存在問題,尤其是缺少患者心理狀況了解;(2)宣傳教育選擇填鴨式宣教,方法較為單一化;(3)在患者進行腸道準備時,通常會發生上腹不適與惡心等,缺少有效護理干預;(4)缺少關于腸道準備影響因素分析,護士無法為患者提供有效護理干預,極易造成腸道準備的清潔度降低,導致鏡檢失敗,需要患者再次鏡檢,使其承受較大疼痛感[6]。基于此,針對常規護理問題進行完善,可以保證患者腸道準確有效性,在促進患者腸鏡檢查順利進行方面重要作用,以提高檢查結果準確性。
短時間內促進腸腔液體、結腸有形成分排空,避免影響患者結腸黏膜,防止患者出現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是腸道準備主要目標,同時也是保證結腸鏡檢查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此,結合患者情況進行個體化腸道準備,可以提高檢查結果準確率[7]。在臨床腸道準備中,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屬于比較有效藥物,具有耐受性好的特點,其應用效果理想,但9%~67%患者無法滿足腸道準備需求,對此,加強藥物研究同時,提升腸道準備質量極其重要。對此,在患者臨床護理中,個體化護理是以常規護理為前提改良形成,堅持按照“以人為本”理念提供服務,需要將患者當作特殊個體,仔細觀察每位患者特殊性,通過總結分析護理服務存在問題,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可以提升患者依從性,保證腸道準備效果。
本文選取400例結腸鏡檢查患者,針對腸道準備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時,甲組患者常規護理,乙組患者個體化護理,護理后甲組滿意率為92.50%,不良反應發生率5.00%,乙組滿意率為98.50%,不良反應發生率1.00%,甲組腸道清潔度評分均低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個體化護理應用效果理想,針對患者不同特征總結歸納,按照這些特征進行護理干預,在提升腸道準備質量方面發揮作用,對于不適癥狀患者積極處理,可以保證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盡量滿足患者護理需求[8]。
綜上所述,在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中提供個體化護理,可以提升患者護理質量,預防發生不良反應,提升患者滿意率同時,保證腸道清潔度,適合應用在腸道準備患者護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