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芳,朱 杏,鄒龍嬌
(中山市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病區 廣東 中山 528400)
腎移植術為臨床治療終末期腎病患者最為理想替代治療方案,但觀察臨床腎移植患者術后治療現狀發現,多數患者對疾病相關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較差,進一步致使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生活質量偏低,由此可知,除積極予以術后治療外,予以必要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1-2]。此次研究,針對本院部分患者應用定期護理教育聯合家庭延續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腎移植患者隨機分組,實驗組、對照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研究符合倫理標準。實驗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19~59歲,平均(39.07±2.06)歲;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0~59歲,平均(39.54±1.03)歲。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1)均進行腎移植手術。(2)臨床資料完善;(3)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4)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者;(2)認知功能障礙者;(3)合并心、肺其他臟器疾病者;(4)凝血功能異常者;(5)認知功能障礙者;(6)肢端殘疾者。
對照組定期護理教育,主要內容如下。(1)出院指導。出院前,采取面對面、床旁健康宣教形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宣教內容主要包括出院后生活中注意事項,謹遵醫囑服藥對機體恢復,減輕排斥反應優勢,定期復查必要性。(2)定期護理教育。依據患者病例檔案中聯系方式,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每個月邀請患者入院進行定期護理教育,詳細方法如下。如電話隨訪過程中了解患者機體恢復情況,用藥情況與遵醫行為,與患者交談中,評估患者恢復情況與心理狀態,便于對癥干預。同時可講述反面病例警醒患者,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入院定期護理教育時,通過電話或微信聯系方式,通知患者到指定區域聽講,提升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同時,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實驗組定期護理教育聯合家庭延續護理,主要內容如下。(1)建立聯合護理小組。以主治醫師、護士長與若干護士組成定期護理教育聯合家庭延續護理小組。(2)建立個性化檔案。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加強與其交流溝通,準確評估病情、心理狀態、性格特征、對疾病認知程度、教育背景,詳細登記于檔案中,便于對癥護理。(3)具體實施。定期護理教育與對照組方案一致,在此基礎上聯合家庭延續護理,主要內容如下。(1)健康指導。針對年輕、熟練應用微信、QQ等聊天軟件者,可創立同類型患者群,每晚定時在群中發放與腎移植術后相關健康知識的短視頻、短文等,提升對健康知識掌握水平。針對年齡較大、行動不便者,可每個月上門進行健康指導,對其飲食、睡眠、用藥等進行指導,減輕患者抵觸心理,提升必要知識掌握技能。(2)腎臟保護護理。延續護理過程中,強調吸煙飲酒對腎臟危害,告知其會加重術后腎功能損傷、經常去公共場合會增大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警醒患者。(3)用藥指導。因術后需服用免疫制劑減輕排斥反應,但該藥物價格較高,諸多患者為減輕家庭醫療經濟負擔,極易出現私自停服、少服等情況,影響術后康復。對患者進行家庭延續護理中,需強調謹遵醫囑服藥對機體恢復優勢,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4)病情監測技能傳授。告知患者需注意每日測量血壓、體溫,觀察尿液情況,便于及時發現血壓升高等并發癥,及時入院治療,并告知家屬協助監督,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5)情緒指導。家庭延續性護理干預中,重點評估患者情緒,對其進行情緒安撫疏導。告知患者不良情緒會影響機體恢復。鼓勵患者培養自己興趣愛好,緩解內心煩躁、抑郁情緒,積極面對治療。
(1)觀察對照組、實驗組自我管理評分。護理前后采取本院自制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從認知性癥狀管理、用藥,運動鍛煉、與醫護人員溝通、作息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滿分為100分,分值高低與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
(2)觀察對照組、實驗組健康知識掌握評分。護理前后,采取本院自制健康知識掌握評估量表,從用藥、飲食、疾病、情緒等方面綜合評估,各項滿分為25分,分值高低與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呈正比。
(3)觀察對照組、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前后采取SF-36生活質量評估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為百分制,分值高低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4)觀察對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計算并發癥發生率。
EXCEL表格錄入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 s)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
護理前,實驗組、對照組自我管理評分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管理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自我管理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42 70.09±4.65 90.55±0.05對照組 42 70.10±4.63 84.12±1.54 t 0.010 27.045 P 0.496 0.000
護理前,實驗組、對照組用藥、飲食、疾病、情緒等健康知識掌握評分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實驗組上述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比較( ± s,分)

表2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用藥 飲食 疾病 情緒實驗組 42 23.08±0.0922.09±0.7521.08±1.1223.54±0.08對照組 42 21.42±0.7119.52±0.0920.12±0.0120.88±0.65 t 15.032 22.049 5.555 26.323 P 0.000 0.000 0.000 0.000
護理前,實驗組、對照組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實驗組上述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42 68.94±2.65 93.06±1.76對照組 42 68.96±2.62 89.54±3.00 t 0.035 6.559 P 0.486 0.000
實驗組發生傷口愈合不良1例、感染1例、腎功能損傷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14%;對照組發生傷口愈合不良4例、感染4例、腎功能損傷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3.81%,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4.459,P=0.034)。
腎移植術能顯著延長終末期腎病患者生存周期,提升生存質量。但值得注意的為,患者術后較易出現急慢性的排斥反應,感染等并發癥發生亦會影響治療效果,損傷腎功能,予以必要護理干預,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意義重大[3-5]。
鑒于常規護理多是對患者院內進行護理,在院外護理方面極少涉及,而患者一旦出院就后,受約束較小,加之受對疾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有限與自律性較差影響,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影響腎臟功能,因此,除定時進行護理教育外,予以必要的家庭延續性護理干預意義重大[6]。此次研究,即對本院實驗組應用定期護理教育聯合家庭延續護理干預、對照組定期護理教育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較之對照組,觀察組自我管理評分、健康知識掌握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更高,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該護理方案對促使腎移植術后患者更快恢復有積極作用,對其進行分析。定期護理教育能使患者更為全面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提升對健康知識認識水平,達到預防性護理效果同時,再聯合家庭延續護理干預,經積極建立聯合護理小組,與個性化方案,能保障護理質量。經健康指導、腎臟保護護理、用藥指導、病情監測技能傳授、情緒指導等顯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發生,提升生活質量,使病情趨于穩定,減少不必要痛苦發生,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在腎移植術后患者中進行定期護理教育聯合家庭延續護理,能顯著提升患者健康知識水平,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