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衍代
(濟寧市中醫院老年病科 山東 濟寧 272100)
腦卒中臨床中又被稱為“中風”,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一般會由于患者腦部血管產生突發性破裂或阻塞引發血液無法正常途經大腦,會導致患者產生腦組織損傷,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致殘率在70%,常見的疾病后遺癥為偏癱,在偏癱患者中,90%左右的人群會出現肢體痙攣,患者會產生關節僵硬、畸形,出現多處運動模式異常以及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日常獨立生活能力產生影響,因此,需要探究如何有效幫助腦卒中患者實現肢體痙攣情況改善,使患者提升肢體運動能力[1-2]。相關調查中發現,為患者實施康復訓練能夠幫助患者進行肌肉運動模式培養,使其恢復正常功能,溫針灸能夠通過針刺溫熱等對于患處實施穴位針灸,促進患者組織血管代謝,幫助患者進行血液循環改善,使患者患處周圍神經興奮減弱,促進肢體功能恢復[3-4]。本次對于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進行分析,探討溫針灸結合康復訓練的臨床干預效果進行,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11月本醫院實施腦卒中肢體痙攣性偏癱治療的患者72例,本次納入標準:入組均為經臨床診斷確診患有腦卒中肢體痙攣性偏癱,患者不存在認知及聽力障礙者;排除標準:抗拒針刺治療及暈針者;分組采用雙盲模式,單一小組人員設置例數為36。參比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74.84±4.06)歲,研討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74.73±4.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比組利用康復訓練模式進行治療:(1)體位擺放:向外展開患者患側上肢,使其肘部實施伸展,將前臂逐漸向后旋,并將手指、直腕伸直,使其拇指部位保持向外展。(2)握手練習:將患者手臂保持過頭位置,利用雙側發力,積極指導患者上下舉10次,6次/d。(3)運動療法:對于患者痙攣肌部位實施持續性牽拉,患者痙攣肌產生松弛后對其實施誘導分離運動。每次45 min,一周5次,持續治療8周。
研討組在此基礎上結合溫針灸治療,上肢取尺澤穴、曲池穴、內關穴、合谷穴、手三里穴;下肢取風市穴、太沖穴、血海穴、丘墟穴、環跳穴、陽陵泉穴。具體操作方法:利用左手拇指對于患側穴位進行按壓,利用30號,50~66.67 mm不銹鋼毫針實施直刺穴內,得氣后,利用平補平瀉方法實施毫針捻轉3 min左右,將藥艾條套置針柄尾部點燃,將燃端向下,每穴灸30 min,治療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進行強度調整,1次/d,共治療1個月。
本次分析指標: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CSS評分及上下肢體痙攣治療有效率。治療效果評價:根據Ashworth分級共分為0~Ⅵ級,觀測患者上肢肘關節及下肢膝關節情況,顯效為經過治療患者肌張力降低2級;有效為經過治療患者肌張力降低1級;無效為患者治療后病情未好轉。此次統計治療有效率最終結果為有效率與顯效率總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評價患者運動功能,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功能恢復越好;Barthel指數評分評價患者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CSS評分評價神經缺損功能,分數越高表示缺損情況越嚴重。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討組上肢痙攣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肢痙攣治療效果比較[n(%)]
研討組下肢痙攣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痙攣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C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C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討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均升高,CSS評分降低,優于參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CSS評分比對( ±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CSS評分比對( ± s,分)
組別 例數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研討組 36 26.83±3.91 65.72±7.32參比組 36 26.81±3.37 40.02±5.28 t 0.0232 17.0848 P 0.9815 <0.001 C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討組 36 33.74±4.3874.62±7.6717.43±3.64 7.54±1.94參比組 36 33.71±4.3357.23±5.5117.45±3.6711.61±2.52 t 0.0292 11.0482 0.0232 7.6786 P 0.9768 <0.001 0.9815 <0.001組別 例數Barthel指數評分
相關資料顯示,腦卒中患者約80%左右會產生肢體功能障礙。腦卒中患者痙攣性偏癱臨床發病率較高,會影響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使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痙攣性偏癱患者會出現肌協調異常,引發肌張力提升,出現刻板運動模式,患者日常行走及站立平衡情況會產生阻礙,影響患者肢體功能康復,因此,為有效幫助患者緩解痙攣情況,同時改善腦卒中患者臨床偏癱情況,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需要利用持續性訓練幫助患者進行中樞突觸聯系重建,使肢體能夠產生最新運動聯系通路,避免患者產生運動功能障礙[5-6]。
近幾年,傳統中醫針灸能夠使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得到改善。溫針灸具備緩解疼痛、通經、溫經等作用,對于內關穴、尺澤穴、合谷穴、血海穴、太沖穴、陽陵泉穴等穴位進行針刺,可有效實現癥狀改善。針刺穴位能夠促進外周神經,使其中樞神經能夠實現正常活動組織痛覺有效傳遞,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全面促進患者機體血液循環。燃燒艾葉后會產熱,沿針傳達到組織深部,同時,針灸不僅為物理刺激,還能夠有效實現患者機體生物化學調節及神經調節,更有利于患者臨床康復。
綜上所述,溫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方法能夠幫助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實現機體微循環改善,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