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張 嵐
(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8)
氣象微信公眾號是氣象部門開展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平臺,主要服務內容包括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氣象科普、生活資訊等,旨在為公眾提供最權威及時的氣象服務。 目前,我國的氣象微信公眾號建立了國-?。校h四級矩陣共同發展的局面,但基本上是以國家級和省級官方賬號為主,市縣氣象賬號用戶數偏少,影響力相對較弱。隨著騰訊近些年的發展,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已經過去,各個賬號的產品和服務模式進入了瓶頸期,普遍影響力較低。部分商業媒體為了博取流量,對各方搜集的氣象信息進行堆砌,夸大天氣過程的影響,對公眾造成誤導,甚至出現各種天氣謠言。官方氣象類賬號傳播力較弱,辟謠難度大,效果差,導致了公眾經常難以接收到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因此,本文將對如何提升氣象信息內容質量、建立內容壁壘進行探討,致力于提高氣象部門微信服務的影響力。
“江蘇氣象”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文章,對重大天氣過程或極端天氣進行重點提醒和服務。本文從2018年1月—2020年12月這三年的數據著手,對暴雨、暴雪、寒潮、臺風、高溫、霧霾、大風、冰雹這八類常見的災害天氣期間的微信文章閱讀量進行統計分析。
圖1 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平均閱讀量統計圖
由圖表可知,公眾對于轉折性天氣以及致災性較高的天氣敏感度較高,寒潮類推送雖然數量較少,但是平均閱讀量在4600余次排名第一;暴雪、冰雹和臺風、暴雨這類致災性天氣的平均閱讀量關注度也頗高;而對于高溫、霧霾這一類持續性且災害性低的天氣過程,受眾的敏感度較低。
2018-2020 年江蘇氣象微信文章閱讀量大于粉絲數5%以上的微信共計170篇,對這170篇文章的題目進行高頻詞匯統計,累計出現頻次大于10次的詞匯如下:
表1 2018年1月-2020年12月熱門微信文章高頻詞匯統計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高頻詞匯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預警類。“預警”“黃色”“藍色”的出現頻次在20次以上,說明用戶更關注對出行影響力大,致災性強的天氣。二是天氣現象類。其中“暴雨”“大風”“天氣”“臺風”“降溫”“降水”出現的頻次最高,說明用戶對雨水、冷空氣、臺風等對出行影響較大的天氣(需要攜帶雨具,添衣等)過程敏感性更高。三是地域與時間類?!敖K”“地區”“局部”“今夜”“明天”等詞匯出現頻次較高,說明用戶對與自身地域關聯度強的地區以及鄰近24小時內的預報更為關注。四是提示語?!白⒁狻薄熬o急”等提示語也能快速聚焦用戶的注意力,提高文章的打開率。因此,在重大天氣過程來臨之前應該提高重點服務意識,精心采編預報內容,側重點要放在受眾需求度較高的天氣要素上,與生活熱點相結合,做好實況的精細化報道和天氣的預報預測工作,提高文章的傳播率和影響力,引導用戶主動關注和查詢,并提高現有用戶的滿意度。
文章標題決定了一次傳播打開率和二次傳播打開率,文章的選題決定了文章的二次傳播盤子大小,一個便于二次傳播的好的選題至少能達成以下四個目標之一:能強烈極其好奇心,與用戶息息相關,直擊痛點;文章提供的信息有價值,可以傳播給更多身邊圈層的人共享信息和話題參與;情感價值導向,引起強烈的共鳴;文章的內容有利于讀者的自我表達。根據氣象微信的常見題材,本文構建了以下四類選題矩陣,選題時,我們可以根據當日的天氣特點,選擇最有針對性的切入角度或者將其中的兩三點進行整合,使得文章的內容更加飽滿。
3.1.1 熱點天氣
圖2 熱點天氣:能強烈極其好奇心,與用戶息息相關,直擊痛點
3.1.2 熱點話題
熱點話題:共享信息和話題參與
3.1.3 價值宣傳,包括氣象人堅守崗位(氣象黑衣人)和召開會議、研討學術成果(氣象科技周資訊)相關題材。
3.1.4 熱點詞匯,包括流行語蹭熱點(官宣、XX自由、凡爾賽)和情感導向(凍哭、亂穿衣、燒烤、供暖)兩個維度。
數據顯示微信文章的打開率,標題占了80%的決定性作用,一個好的標題,并不局限于對文章內容的總結,而是如何在短短十幾個字內,迅速捕捉到受眾的注意力,并抓住用戶的好奇心理、焦慮心理、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以下為常見的7種起標題技巧:
3.2.1 開門見山型。對于重要天氣過程,可以開門見山,直擊痛點,畢竟惡劣天氣本身就足夠引起用戶的焦慮了:臺風要來了,強度如何、能不能正常出行,會不會對房屋造成破壞?強對流天氣,會不會發生冰雹龍卷等災害天氣、主要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這些都是與用戶需求契合度高的文章。案例:《臺風“白鹿”生成了!這次可能不只是吹空調外機了!》——深圳天氣
3.2.2 干貨式標題??旃澴嗟纳詈退槠募橙栴}方式,使得人們越來越疲于思考,對于知識的匱乏也是現代人的普遍焦慮之一。通過茶余飯后的兩三分鐘時間,就可以閱讀一篇干貨滿滿的推送,何樂而不為?干貨式標題抓住了用戶的這種心理,無形中提高文章的打開率。案例:《為什么氣象局沒有預報彩虹?》——中國天氣
3.2.3 數據型標題。數據型的標題主要用在極端天氣上,比如40℃的高溫,15cm的積雪深度,-10℃的低溫,270mm的特大暴雨,通過可以和生活實際體驗結合的數據,把較為抽象的問題數據化,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案例:《預警扎堆!降幅或達15℃!這次寒潮鬧出大事了!》——中國天氣
3.2.4 顛覆認知型。氣象類的新媒體經常是“靠天賞飯吃”,特別是對于一些天氣比較平淡的地區,民眾對于氣象信息的關注度普遍不算太高,氣象圈是一個小圈,對于一些氣象類的“奇人奇事”一定要牢牢抓住。案例:雷擊哥、丹娜絲分裂。案例:《活久見!臺風也能一分為二?》——中央氣象臺
3.2.5 懸念型。對于天氣較為平穩沒有話題的時期,為了閱讀量不過于低迷,也可以適度標題黨,把話說一半引出懸念,或采取疑問句式,提高文章打開率。案例:《有臺風?出梅了?》——上海天氣
3.2.6 名人效應型。結合當下的熱點和關鍵詞,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蹭熱點”,也能取到不俗的效果。熱門的流行語、流行的事件和話題,都可以作為切入點。案例:《火爆全網的哪吒背后,藏著一個抗擊臺風的故事》——中國氣象
3.2.7 對比型。通過被人們所熟知的天氣事件對比,讓讀者對天氣過程的量級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如:和山竹相比,這次的臺風…..;本次的降水會比X月X日相比強度更大。案例:《大暴雨來襲 來和“7.21”比一比》——氣象北京
隨著5G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平臺還會應運而生。氣象微信是傳播氣象資訊的平臺,其受眾不僅是現有粉絲用戶,也是二次傳播的媒介,想要提升影響力,必須從用戶出發,生產用戶關注度高的內容;建立自己的選題模型庫,完善傳播流程;提供差異化服務,形成有溫度、有情懷的傳播品牌,才能在越來越精細的服務平臺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