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琬婧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黑龍江 撫遠 156500)
三江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東臨烏蘇里江、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毗鄰,是黑烏兩江匯合的三角地帶,屬內陸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三江保護區于1994年建立,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2002年加入“東北亞國際鶴類保護網絡”,并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19年6月,三江保護區科研人員和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李林研究員開展鳥類調查時,在抓吉管理站荷花泡區域,發現有大型猛禽占用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人工鳥巢繁殖(48°06′55.2" N,134°35′14.1" E) 的現象,經多次觀測核實,為占巢繁殖行為。2019年7月,調查人員在抓吉管理站距鳥巢200 m的地方用高倍望遠鏡觀測到2只雛鳥在巢,喙黑色。1個多小時以后,親鳥回巢,成鳥尾部明顯的白色尾羽,確認是珍稀瀕危鳥類——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
白尾海雕為大型棕色猛禽,體長74~92 cm,屬世界瀕危鳥類,在我國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布于亞歐大陸北部、格陵蘭島、中國和日本等地,在我國東北和內蒙古東北部繁殖,遷徙或越冬于東部沿海、華中地區、西藏和云南等地。白尾海雕棲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島嶼及河口地區,繁殖期喜在有高大喬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區的開闊湖泊與河流地帶活動,主要捕食魚類,也捕捉野鴨等其他小動物。
2020年5月,在三江自然保護區抓吉門前島的人工鳥巢 (48°08′52.7" N,134°37′52.4" E) 再次發現白尾海雕占巢繁殖的現象,并育有雛鳥2只。2021年3月中旬,在2020年白尾海雕筑巢的人工鳥巢觀測到了活動的白尾海雕,它已早早到來,成功占巢,開始了今年的繁殖期生活。
白鸛之鄉
三江自然保護區抓吉區域與俄羅斯大赫黑契爾保護區隔烏蘇里江相毗鄰,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烏蘇里江豐富的魚類資源,為白尾海雕、東方白鸛、大白鷺(Ardea alba)、蒼鷺(Ardea cinerea)、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等水鳥提供適宜的繁衍棲息場所和充足的食物。兩處白尾海雕占用的人工鳥巢均位于抓吉門前島上,直線距離4.9 km,島上植物優勢種為小葉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灰脈薹草(Carex appendiculata)和繡線菊(Spiraea salicifolia),缺少適宜東方白鸛和白尾海雕等鳥類繁殖的高大喬木。為恢復鳥類種群數量,三江自然保護區自2005年以來先后搭建東方白鸛人工巢100多個,在此棲息和繁殖的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數量呈倍數增長,種群恢復效果顯著。在2020年的夏季調查中,監測到營巢東方白鸛75巢,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東方白鸛的最大繁殖地,秋季遷徙最大集群數量567只。
三江保護區將繼續補建人工鳥巢,滿足數量日益增長的東方白鸛繁衍棲息的需求,同時達到招引白尾海雕等大型濕地猛禽的目的。三江自然保護區將進一步發揮保護和恢復物種功能,切實貫徹“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新理念,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碧草藍天、麟潛羽翔的美好生活。
白尾海雕人工繁殖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