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雅 劉沛澤 丁潔
摘? ? 要:“雙萬計劃”背景下,一流專業強力支撐一流本科教育,而課程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校課程含金量,淘汰“水課”,建設“金課”,是目前推進本科教學改革,加快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的重點。文章對高校培養計劃內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探索各類課程打造“金課”的改革路徑,指導高校開展“金課”建設,引導專業教師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
關鍵詞:“雙萬計劃”;本科課程;“金課”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5-0003-02
課程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是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最基本單元。課程支撐著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直接影響著學生培養的質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課程雖然是教育的微觀問題,卻是關乎宏觀的戰略大問題,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樹人成效這一人才培養根本標準的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也是當前中國大學帶有普遍意義的短板、瓶頸和關鍵所在?!盵1]
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升本科教學質量,2018年以來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舉措。2018年8月,教育部發布《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明確提出全面整頓教育教學秩序,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2019年4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決定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9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實現管理嚴起來、課程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效果實起來[2]。
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強力支撐本科教育,而課程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的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一流本科專業的建設離不開一流本科課程。提升高校課程含金量,把“水課”變成“金課”,是當前推進教學改革、加快一流本科建設的重點。
在“雙萬計劃”背景下,本科課程面臨新的挑戰,高校如何開展”雙萬計劃”,如何建設一流本科課程,究竟什么樣的課才是“金課”,是迫切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對高校培養計劃內主要的四大類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探索各類課程打造“金課”的有效改革路徑,指導高校開展“金課”建設,引導教師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高校課程改革創新,更好地服務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
一、公共基礎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因材施教
公共基礎課程,開展“金課”建設的改革思路要結合本科人才的培養要求。公共基礎課一般指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等課程,這些課程作為本科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環節,量大面廣,教學服務面向全校學生,是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科專業基礎能力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提高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打造一流的公共基礎“金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公共基礎課進行改革。
(一)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設置需要考慮不同學生在基礎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對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梢愿鶕W生入校時候的水平,開展分級教學,對低級別學生增加教學學時,為高級別學生設計高層次的課程,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全面的個性化設計,滿足學生發展需要。
(二)依托教學團隊和課題組,采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模式,課程教學團隊集體備課、定期交流,選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之間有效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班授課”以主講教師為中心,專注基礎理論教學,面向全校招募課程主講教師,擇優上崗,由主講教師設計方案并承擔大班主要的教學工作。課程主講教師、青年教師和其他教師負責“小班研討”,以學生為中心,引入在線教育等新技術,開展討論和交流,解決學生的疑惑,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規范課程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從結果考核和單一考核轉變成過程考核和多元考核,加強非標準化、綜合性等評價,注重對學生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學習的評價,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提高考試評價的區分度和增加考核的挑戰性。
二、專業必修課:整合內容,強化育人
在“雙萬計劃”的背景下,一流專業發展離不開專業課程建設,專業課程的結構與體系決定著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架構。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需要特別關注專業必修課程的建設,專業必修課程作為高校專業課程體系的核心,承擔著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性任務,反映專業特點,體現專業特色,支撐專業發展[3]。為提升專業必修課程的教學質量,打造一流的專業必修“金課”,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專業必修課改革。
(一)注重專業必修課程內涵建設,將價值引領等課程思政育人元素進一步明確并落實到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教學各環節,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二)需要系統考慮各學科及各專業方向的必修課程體系設置,梳理專業必修課程關聯度,整合課程,壓縮學分,優化專業必修課程體系,改善課程內容設計,將課程中反復出現的內容進行合并,減少教學內容的交叉與重復。
(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導向,及時調整與更新專業課程內容,加深課程深度和難度,提高課程挑戰性,使專業必修課程體系更具科學性、先進性和創新性。
(四)選用規范專業必修課程教材,加強專業必修課教材的管理與審查工作,選擇使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優質經典教材,注重編寫專業必修課程教材,精心設計,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五)不斷改革專業必修課程的教學方式,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內容有效結合起來,搭建網絡學習平臺,根據教學內容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三、專業選修課:交叉融合,高階挑戰
專業選修課程是專業必修課的補充、拓展和提高,是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專業選修課的教學內容選擇面廣,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從目前的研究發現,高校專業選修課沒有發揮相應的教學功能,一些專業選修課存在課程設置隨意、教學內容陳舊、課程數量偏少、跨學科交叉融合不夠等問題,可供學生自主選修空間較小。
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選修空間,提高專業選修課質量,打造一流的專業選修“金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專業選修課改革。
(一)拓寬學生課程選修空間,在培養方案中加大選修課的比例,進一步優化專業選修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結構,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學科前沿,充實完善教學資源,提升專業選修課課程難度和挑戰度。
(二)對接學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跨院系合作組建多學科背景的課程教學團隊,建設一批有層次、有深度的專業選修交叉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增加學科交叉模塊的學分要求。學生在學完本專業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后,可以選擇修讀本專業選修課,也可以跨專業選修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選修空間。
四、通識教育核心課:優質評選,引建并舉
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目前的研究發現,部分課程缺乏學術深度,沒有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需要進一步優化高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以及加強通識課程整體規劃。如何提升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質量,消滅“水課”,真正發揮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打造一流的通識教育核心“金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改革。
(一)加強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提高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注重課程“質”“量”并舉,通過嚴把入口關、完善評審程序,提升立項標準等措施,從源頭上確保通識教育核心立項課程的質量。
(二)組建跨院系教學團隊,開展項目式課程教學實踐,采用經典研讀、案例研究、現場教學、小班研討、小組學習合作等多種教學形式,探索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新模式。
(三)鼓勵教師加強在線課程建設,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國內外高校優質資源,進一步拓展通識課程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綜上,高校應根據不同課程類型的具體特征,開展分類建設,推進課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加深課程內涵建設,打造一批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公共基礎“金課”、專業必修“金課”、專業選修“金課”和通識教育核心“金課”。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
[2]王麗榮,武鶴,孫緒杰.新時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專業課程建設標準研究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5).
[3]王智超.我國高校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現狀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8(8).
編輯∕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