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勤
摘? ? 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高等師范院校的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徑。高等師范院校可以通過新師范教育創新發展空間、課程與教學以及師范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協調發展教學科研,建立教學科研一體化互動和評價機制;通過綠色發展學校生態建設綠色校園;通過開放發展辦學空間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科研協同創新;通過共享發展學校資源提高學校效益,實現與地方的互利互惠。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高等師范院校;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5-0040-02
2016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 要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引領未來教育發展, 牢固樹立、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1]。在高等師范院校發展進程中, 貫徹新發展理念, 充分結合新時代基礎教育高素質專業化師資的需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推動學校由以土地、經費、規模等外部條件發展模式向以質量、結構、效益等內部動力發展模式轉型,不斷深化內涵式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創新發展師范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為了適應社會轉型和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高等院校肩負著歷史和民族使命。地方師范院校是基礎教育師資的培育基地,以創新發展為理念轉型新師范教育勢在必行。新師范是現階段對以國家教師教育示范基地為引領、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中心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的進一步深化[2]。新師范立足于中國教育的新發展、新變化,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從中國經驗里長上來。高等師范院校作為新師范教育的主體要培養創新型教師、卓越教師,必須持續創新發展。
(一)以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為目標創新發展空間
我國教育發展進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時期,其中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狀亟待改變,為高等師范院校發展指明了任務和方向。高等師范院校要以鄉村振興和教育扶貧戰略作為契機和己任,將鄉村教師教育作為內涵建設的戰略布局,努力培養理念新、業務強、師德高的優秀農村教師,在服務鄉村教育的同時拓寬學校發展空間,為推進教育公平和實現教育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以基礎教育需求為導向創新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
課程與教學改革是師范教育的核心環節,要結合基礎教育的發展進行提升和創新。要以“寬口徑、強基礎、重實踐”作為新師范教育課程體系的標準,平衡課程體系的專業性、師范性和學術性,構建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上,運用MOOC、SPOC、合作學習、翻轉課堂等新模式推動教學方法革新和優化,培養師范生創新精神和能力。
(三)以新時代為背景創新師范人才培養模式
新時代的高等師范院校要與時俱進、精準定位,要結合《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創新師范人才培養模式,結合互聯網+、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校地合作等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現從封閉到開放、從標準到多元、從數量到質量、從職前到終生的師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二、協調發展教學科研
師范院校作為高校,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才培養,要以教學為中心。而培養精英教師、卓越教師的應用性、復合性和創新性離不開科研的支持,歸根到底要教學科研兩條腿站穩。高等師范院校在改革發展中要協調教學科研,形成教學科研一體化機制。
(一)建立教學科研一體化互動機制
高校教學與科研基于學科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是兩者有機結合的基礎,有機結合可以在互動中實現,互動機制可以通過三個層面建立和實現。一是教與學雙主體的互動,即教師在教時和學生在學時的教學科研互動,只有教學科研互動的教才可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創新知識,也只有教學科研互動的研究性學習才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并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是教與學主體之間的互動,師生通過共同的科學研究實現教學相長,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三是教的主體之間的互動,教師通過各種教學和科研團隊、平臺,在課程和課題的實踐中分工合作,通過互動互利共贏[3]。
(二)建設教學科研一體化評價機制
高校的教師評價機制對教師行為有著“指揮棒”的作用,構建教學科研一體化的評價機制可以有效推進教學科研的一體化。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設定統一綜合的、合理而規范的雙重考核評價標準,建立多元、多維的評價體系,加大對教學科研融合性進行評價的指標內容和比例,以評促建。
三、綠色發展學校生態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特點的發展方式,是健康、科學、可持續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中國發展的新要求。高等師范院校承載著綠色理念涵養、綠色人才培育、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要把綠色發展融入人才培養、校園管理與建設各環節。強化綠色發展教育,建設綠色校園,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務[4]。高等師范院校要通過進行校園節能改造和營造綠色校園文化推動學校生態的綠色發展。
(一)進行校園節能改造
我國高等院校的能源消耗占到社會總能源消耗的8%,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建設資源節約型校園,是高等師范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一環。要在住建部節約型校園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補助資金和校園節能改造專項資金等政策激勵下,運用光伏系統、照明改造、節水器具等能源資源節約技術,大力開展校園節能改造和節能專項工作。
(二)營造綠色校園文化
綠色校園文化對建設節能節約型校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高等師范院校要通過通識課程、社團活動、講座論壇、競賽評比等多樣化途徑,營造綠色校園文化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圍,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和諧的校園空間,使校園文化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秉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師范教育中融入綠色教育理念,培養具備綠色學校建設意識和素養的師資力量,使師范生成為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者和傳播者,為當今以及未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四、開放發展辦學空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著國際化的潮流,我國高校的發展也從外延建設轉向內涵建設,開放辦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要通過開放發展辦學空間來拓展辦學環境,提升辦學質量。
(一)以開放式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高等師范院校要開門辦學,在教育教學上加強國內聯合,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秉承開放理念,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建立開放辦學機制,建設開放辦學平臺,在人才培養上克服封閉性和局限性,通過區域化和國際化途徑,不斷擴大實踐國內外校際合作培養、校企聯合培養等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以開放式科學研究促進協同創新
高等師范院校的科學研究要在學科、項目、人員、設備、平臺等各方面積極尋求校校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校所協同,充分匯聚創新資源,通過深度合作釋放創新活力,實現跨學科、跨機構、跨國界的協同創新推進科學研究。
(三)以開放式社會服務實現合作互惠
高等師范院校在與社會和組織的開放合作中實現雙邊互惠。學校開放教育資源,向社會提供免費的和開放性的數字化資源,以便用于學習和研究,既開放內容性資源,也開放技術性資源[5],包括在線開放課程、開放研究數據平臺等。學校也以開放爭取資源,通過服務地方發展與地方合作共建贏得辦學經費、各類資源以及發展空間。
五、共享發展學校資源
高等學校教育資源共享是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還處在摸索、完善的過程中,每所高校的教育資源共享都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校內到校外、從線上到線下的發展歷程。共享發展理念為高等師范院校內涵式發展拓展了新路徑。
(一)對內軟硬件資源共享
高等師范院校共享發展首先要實現校內資源共享。要營造寬松有序的制度環境,打破學科、學院原有的界限和壁壘,優化教學科研機構設置,形成學科間開放機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優勢互補,培育新學科生長點。要以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優化教學和課程計劃,實現校內教學資源開放共享。要創造調度自由的資產資源條件,使房屋、設備面向全校全面開放,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二)對外區域資源共享
高等師范院校共享發展要將校內資源共享拓展到高校間和地方上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利用學校師范教育和軟硬件資源,實現區域內的高等教育資源和學校硬件資源的共享,實現學校與地方的互利互惠,學校對外共享的資源包括圖書館、操場、體育館、教室、教師、課程等,共享主要以省、市為區域單位實現。
參考文獻:
[1]柳燕,李漢學.教育新發展理念下的高職院校治理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7(5).
[2]胡欽太.“新師范”建設的時代定位與路徑選擇[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3]王旭.碩士生學術能力培養問題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視角[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
[4]鄔國強,景慧,汪旸.高等學校綠色校園建設的策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6).
[5]趙國棟,姜中皎.高校“開放教育資源”建設模式與發展趨勢[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7).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