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秋
摘? ? 要:緊密結合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特殊需求,針對土木工程應用型本科專業基礎工程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構建以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創新以及保障體系建設為一體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為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等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新工科;課程教學改革;課程保障體系;創新與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5-0070-02
一、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對照新工科對人才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與教學方法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有待進一步提高。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作為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如何順應時代需要,以課程教學改革為主要抓手,全面推動理工科類專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提高工科人才培養質量,主動適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特殊需求,成為當前人才培養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現狀
國內相關高校教育工作針對新工科人才培養需要,開展了相關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探索。林健系統地闡述了新工科的內涵及特征,結合我國新工科建設以及當前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借鑒發達國家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重點分析了我國新工科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的主要工作任務[1]。湯顯等在本科生課程教學改革中,通過增強課程內容的應用性與時效性,進行跨學科與跨專業的知識融合,并引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實踐能力[2]。孫曙光等緊密圍繞雙創型人才培養需要,從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與教學模式等內容入手,研究和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路徑[3]。蔣杰根據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圖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提出了基于BIM技術與互聯網+云技術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方法[4]。張爽等提出以工程項目應用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基本思路,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節,完善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5]。國內相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成果為開展“基礎工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基礎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基礎工程”屬于土木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講授土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本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論是緊密結合土木建筑行業對本科專業技術人才知識與技能的特殊需求,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改進課程教學方法,通過現場教學和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資源輔助教學等綜合手段,努力提高課程教學的生動性、實效性和趣味性,著力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將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運用探究性和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和啟發學生從實際工程中發現問題并靈活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舉措
(一)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在“基礎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并推行“科研信息進理論課堂”“科研成果進教材講義”“科研項目進實驗教學”“科研活動進第二課堂”的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時刻關注學科前沿動態,及時將科研信息融入理論課堂,將科研成果融入教案講義,更新課程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適用性和前沿性。與此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將重大基礎工程的施工錄像、工程實例照片等相關教學資源納入課程教學PPT課件之中,極大地豐富了課程教學的信息量,有效地將抽象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物形象,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較大幅度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授課教師橫向課題較多、技術服務面廣等優勢,吸納大學生參與教師承擔的技術服務項目,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工程實踐。
(二)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在“基礎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注重運用探究性和啟發式教學理念,引導和啟發學生從實際工程中發現問題并靈活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根據本課程教學特點,采用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現場教學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即工程施工現場實地教學和實驗室足尺模型實驗教學,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工程實踐相結合。在現場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需求采用工地集中講解與分散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與此同時,充分利用雨課堂以及騰訊課堂等現代化教學平臺,對部分教學內容與問題解答開展云端教學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程學習評價方法改革
為了客觀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加強課程教學的過程管理,構建以學生學習效能為基礎,注重學習過程表現的課程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在“基礎工程”教學過程中,探索建立以專業理論水平、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相結合的多目標專業課程學習效能考核指標體系。研究建立以專業理論考試與專業實踐能力綜合測評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將學生課堂表現、工程實踐與創新試驗、團隊創作成果等作為重要考核因子納入專業課程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五、課程教學保障體系建設
(一)課程錄像資源庫建設
“基礎工程”課程負責人充分利用廣泛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咨詢和開展橫向科研項目研究的有利條件,廣泛收集若干和基礎工程設計與施工有關的教學視頻資料,建立和完善本課程教學錄像資源庫,為豐富本課程課堂教學內容以及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加直觀和豐富的教學資源。
(二)課程試題庫建設
課程負責人充分利用“基礎工程”優質課程建設有利契機,通過與北京天演融智軟件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基礎工程”試題庫軟件,針對專業課程考試內容覆蓋面不足等問題,將通過自命題和獲取專業執業資格考試試題等方式,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課程試題庫,以提高試題庫的整體水平和試題覆蓋面,為科學合理、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科學評估課程教學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網絡課程建設
以“基礎工程”優質課程建設為契機,廣泛收集課程網絡建設資源與土木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網站平臺,深入構思“基礎工程”網絡課程模塊化結構,科學合理地整合各類網絡教學資源,實現課程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實現師生網絡互動、解答學習問題以及習題解答網絡化等功能,為師生網上互動交流提供了基礎平臺。
(四)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為了進一步加大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確保本課程主講教授隊伍數量與質量全面提升,以滿足本課程教學隊伍可持續發展需要。“基礎工程”課程負責人充分利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以及土木工程學科博士點建設的有利時機,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加入本課程教學團隊。與此同時,“基礎工程”教學團隊全面落實學院青年教師培養制度,采取隨堂聽課、教學研討等多種措施,加大對“基礎工程”任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力度,全面提高本課程教學團隊的整體水平。
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專業技術人才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如何抓住課程教學這一關鍵環節,結合專業課程自身知識結構特點,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和構建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林健.新工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課程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
[2]湯顯,石蘊玉.新工科背景下數據挖掘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42).
[3]孫曙光,張蒙,朱瑾,等.基于“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大學本科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評論,2019(1).
[4]蔣杰.新工科理念下的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8).
[5]張爽,田剛,潘偉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以供熱工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2).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