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雋
在“4·26”世界知識產權日前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并實施《關于審理侵害知識產權民事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解釋》涉及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計算基數和倍數、生效時間等知識產權審判實踐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這既是落實落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踐需要,也是保證懲罰性賠償制度能夠用好用到位的重要舉措。
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數額低曾是制約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瓶頸問題。這導致權利人損失難以彌補,知識產權侵權難以有效遏制。
對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入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和落實懲罰性賠償制度,依法懲處嚴重侵害知識產權行為,可以阻遏侵權并充分補償權利人,符合新發展理念內在要求,有利于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總括性規定了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標志著懲罰性賠償在知識產權領域實現全覆蓋。從黨中央決策部署到法律規定,我國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建日臻完善,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的價值意義日益凸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當前,我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應當貫徹新發展理念,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服務保障構建新發展格局。此次最高法發布《解釋》將促進知識產權司法裁判標準統一,提高知識產權審判質量和效率,提升公信力。同時,通過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法治化水平,也將有利于激發社會創新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除了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創新,健全知識產權訴訟制度,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完善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加大刑事打擊力度,對群眾反映強烈、社會輿論關注、侵權假冒多發的重點領域和區域,重拳出擊、整治到底、震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