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水平,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完善管理機制,建強管理機構,落實管理職責,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養護好、運營好,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保障安全暢通,更有效的服務群眾生活、服務基層經濟建設,為群眾出行創造便捷、安全、舒適的農村交通環境,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
關鍵詞:農村公路;養護;管理
隨著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的出臺,鄉村振興是“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是服務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途徑,也是構建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由于國家大力支持,新建成農村公路成倍增長;以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為例,截止2020年末,全縣養護里程10 969公里(含組組通硬化路5 293公里),是2011年的2.6倍,公路密度為97.5公里/百平方公里(不含組組通硬化路),新增省道260公里、縣道1 093公里、鄉道1 513公里、村道2 811公里、“組組通”硬化路5 293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5公里,二級公路106公里,三級公路377公路,四級公路5 168公里,雙車道以上公路1 484公里,單車道4 191公里,41個鄉鎮(街道)通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80%,實現了“對外連接暢通、出入縣城便捷、鄉鎮之間循環、服務產業發展”的目標。僅僅一個縣就有如此龐大的農村公路路網,意味著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是當下農村發展的重頭戲。
1 目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問題
(1)農村公路的管理機制、管理職責不健全。近年來,農村公路管養里程成倍增加,在貴州山區地區切割深,且農村公路分布廣泛;然而農村公路管理機構人員編制不變,專業技術人員不增加,農村公路目前一直沿用農村公路管理機構一家管養的傳統模式,造成一人管養成百上千公里農村公路的情形,無多方考核手段。
(2)農村公路管養里程較長,路況參差不齊,管養經費投入不足,養護設備不齊,養護技術更新不能滿足現實要求。在過去的“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間,農村公路在建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縣、鄉、村、組道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但農村公路養護方面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一是養護資金撥付和工程進度不一致,導致養護人員工資不能按時撥付,嚴重影響養護人員積極性、穩定性。二是農村公路總里程長,原來的縣道、鄉道、村道建設標準低、抗災能力弱、養護難度大,每年的水毀修復資金較大,小修保養資金不足。三是由于農村面積大,養護基礎薄弱,養護機械設備嚴重不足,人員技術較弱,養護現代化水平低,無法滿足日常養護實際需求。
(3)基層農村公路管理機構在農村公路路產路權的維護上處于弱勢階段。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群眾生活越來越富裕,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公路路產路權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群眾在農村公路紅線控制區內亂搭亂建、亂堆亂放;電力部門、通訊企業、水利部門未經許可隨意在農村公路用地范圍埋設電桿及通訊桿,私自破壞公路埋設水管,不但給公路安全、暢通帶來隱患,也影響以后公路進一步改造,并且對沿線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國省干線在施工或執法嚴格,許多超限、超載運輸車輛大量繞行農村公路,由于農村公路設計荷載底、結構層薄,導致農村公路路面結構破壞,極大地縮短了農村公路的使用壽命,加大了養護難度。
2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的完善
(1)創新養護生產模式。一是為深入推進勞動創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整合當地農村資源,齊抓共管,當地政府組織成立“美麗鄉村保潔隊”,由村兩委黨組織承辦的村社一體養護合作社按村域面積的大小聘用本村內有就業愿望和勞動力的已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進行統籌,負責對本村農村公路的日常養護工作。保障農村公路路面干凈、邊溝排水通暢;每月上路清掃路面和疏通排水不少于四次,農村公路的養護工程由路長收集上報,由交通主管部門納入養護計劃,并爭取各級政府補助資金解決。通過依托基層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負責農村公路的管理養護工作,積極引導直接受益的農民群眾參與本村公路的維護管養,既解決了農村公路管護難的問題,又拓寬了群眾的就業渠道,以增加就業助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2)明確農村公路責任主體、落實各部門權力及任務分工。上級地方政府負責統籌當地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上級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制定管養計劃,地方農村公路管理機構負責落實當地農村公路管養計劃。嚴格執行合同制,采用群眾養+專業養相結合的方式,做好當地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1)每年編制農村公路養護工程計劃。由當地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構根據當地農村公路規劃與路況,結合資金籌集情況,年初擬定農村公路養護工程建設計劃,基本確定年度養護規模,報經當地人民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核定后,下達養護計劃,由當地農村公路養護主管部門負責日常工作任務執行。2)明確相關職責。實行“責任以縣級政府為主體、投入以公共財政為主體、養護以市場為主體、落實和監督以交通部門為主體、日常養護以鄉鎮為主體”的工作機制。由縣人民政府組織成立公益崗位,負責對本村轄區內的村、組道的日常養護工作,每月全程清掃四次以上,組織小坍方清理,確保路面整潔,涵洞、邊溝暢通;及時擦洗公路標志、標牌,確保整潔、明了;加強日常巡查,發現有影響安全的險情或隱患,需立即采取警戒措施、設置相應警戒標志,消除隱患。
(3)建立穩定的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管理資金的來源渠道。一是農村公路日常養護資金應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視當地財力情況和管養里程進行適時調整。二是向上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申請補助資金。三是由管養部門采取“一事一議”以投工投勞、以獎代補、吸收社會捐款或支援設備材料等籌資方式節省日常養護經費。養護管理經費實行分級負責、分級籌措、分級補助辦法解決。
(4)加強農村公路路產路權的管理。當地農村公路管理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農村公路路政管理條例》,對當地農村公路實施路產路權管理。一是要加大農村公路紅線控制區內“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路產路權行為的治理;二是加強與電力、通訊、水利等部門的對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三是加強公路沿線砂石料場整治,搭接道附近必須由砂石料場明確專人每天進行清掃,運輸過程要實行全封閉運輸,嚴防砂石遺漏。為全面做好路政工作,鄉鎮、村、組應積極支持,配合農村公路路政執法工作,協助抓好執法管理。
3 結論
總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多方籌集資金,推行市場化養護+群眾養護為主,積極探索公開招標吸引專業化隊伍、企業、群眾認養模式開展農村公路養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