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洪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016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這是國家針對我國農業發展問題所提出的戰略性舉措。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是保供給,核心內容是調結構,也是我國新農業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與高庫存并存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供給側失衡。李勝等[1]對江蘇省農業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后認為,江蘇省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統一規劃、設施結構不合理、機械化水平低、流通環節多且損耗大等。值得注意的是,農村一線工作人員更希望農業供給側改革應加強循環農業發展,尤其應實現對畜禽糞污與作物秸稈兩大主要農業廢棄物的優化利用[2]。因此,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優化利用不僅是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內涵的延伸,也是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社會訴求。
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量巨大且成本低廉,但是目前資源利用率并不高[3]。農業廢棄物利用得當是資源,如畜禽糞便常常與沼氣生產、農業種植結合形成“三合一”“四位一體”等資源綜合利用模式;但如果利用不當或不利用就很可能成為污染源,典型例子就是近年每逢夏秋收割季節,我國總有大量的秸稈在田間焚燒,產生大量濃煙,造成嚴重的城鄉環境污染。因此多年以來,我國農村一直面臨著因農業廢棄物處置不當而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及可再利用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4]。我國農作物秸稈利用形式多樣,有生活燃料、畜牧飼料、工業原料、秸稈還田、能源生產和直接燃燒等,各地利用模式和程度差異比較大。不管如何利用農業廢棄物,當前農業廢棄物循環價值核算都愈加受到重視,并被認為是實行農業廢棄物處理和利用補貼的主要依據[5]。畜禽糞便的高效利用模式主要是沼氣生產,其直接產品包括沼氣、沼氣發電和沼肥等,甚至還能通過出售溫室氣體減排指標獲得額外的且顯著的經濟收益。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業種養殖結構和農業廢棄物的處理途徑和模式必將受到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刻影響。因此,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途徑的影響研究也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內在需求,而這恰恰是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中還較少涉及的領域。
蘇北地區是江蘇省的農業重點發展區域,具有典型區域代表性。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必將影響當地農業種養殖結構,進而進一步影響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優化利用途徑和模式。加強對蘇北地區農業廢棄物利用模式的研究可以為蘇北乃至周邊地區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農業廢棄物資源主要是指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一般包括稻谷、小麥、玉米、豆類、薯類、油料和蔬菜等,而畜禽糞便主要包括豬、牛、羊、家禽等。目前來看,涉及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的資源量評估方法差別不大,主要區別一般在于草谷比系數、可收集系數及畜禽排泄系數等。本文重點參考了針對華東地區的農業廢棄資源量的評估方法,并利用2019年的統計數據對蘇北5市農業廢棄物資源量進行了估算。為了更好地將農作物秸稈與畜禽糞便資源量進行橫向比較,本文數據進行了標煤量處理[6]。
如圖1所示(連云港統計年鑒中蔬菜指標數據缺失),折合標煤量后,蘇北5市的農作物秸稈年可收集量1 128.18萬t,其中小麥、玉米、稻谷是蘇北地區最重要的3種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分別達到469.41萬、265.36萬和241.58萬t。以上最主要的3種農作物秸稈的可收集量占到整個蘇北5市所有秸稈資源可收集總量的86.54%。

圖1 蘇北5市主要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Fig.1 Amount of crop straw that can be collected in five cities of northern Jiangsu
就地區而言,鹽城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可收集量在蘇北5市中最高,達314.21萬t,占蘇北5市年秸稈資源可收集總量的27.85%,其次是徐州、宿遷、淮安和連云港,秸稈資源年可收集量分別占蘇北5市的26.25%、16.25%、16.31%和13.32%。
總體來看,蘇北5市的農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中小麥秸稈可收集量除徐州外均排在首位,徐州玉米秸稈資源可收集量達110.31萬t,這也反映了相對其他蘇北4市,徐州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重點加強了玉米的種植。
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針對豬、牛、羊、家禽4大主要畜禽進行核算,2019年蘇北5市的畜禽糞便年產生量約198.21萬t。就地區而言,鹽城的畜禽糞便年產生量在蘇北5市中最高,為78.36萬t,占蘇北5市畜禽糞便年產生量的39.54%。
由于羊糞的收集和利用還不普遍,所以當前研究在考慮畜禽的可收集資源量時一般只考慮豬、牛和家禽3個類別。參考豬0.9、牛0.6、家禽0.6的可收集系數,如圖2所示(豬包括肉豬和能繁母豬,宿遷和徐州的統計年鑒中能繁母豬數據缺失),蘇北5市2019年以上3種畜禽糞便的可收集資源總量折合標煤為94.31萬t。鹽城、徐州、宿遷、淮安和連云港的年畜禽糞便可收集量分別為蘇北5市的36.77%、19.02%、17.81%、16.62%和9.78%。

圖2 蘇北5市畜禽糞便年產生量Fig.2 Amount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manure infive cities of northern Jiangsu
總體來看,蘇北5市的畜禽糞便年產生量除連云港外均以家禽占首位,說明蘇北地區家禽養殖業相當發達。就畜禽中的生豬(包括能繁母豬)而言,鹽城生豬糞便年可收集量占到蘇北5市的36.77%,這與鹽城的生豬養殖業非常發達有關,包括中糧金東臺農場在內的超大型養豬基地位于鹽城市。
(1)農業廢棄物資源量大,區域分布差異明顯。近年來,蘇北5市的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穩定在3 000萬t左右,約占整個江蘇省農作物秸稈年產生量的70%。綜合考慮可收集性并折合標煤量后,2019年蘇北5市的農作物秸稈年可收集量約1 128.18萬t,鹽城的秸稈可收集量是連云港的209.07%,可見地區之間秸稈資源可收集量差距明顯。折合標煤后,2019年蘇北5市的畜禽養殖糞便可收集總量約94.31萬t。鹽城養殖業較為發達,各類畜禽糞便年可收集量約為連云港的375.91%,可見蘇北地區畜禽糞便資源可收集量相較秸稈資源可收集量的區域差距更加顯著。因此,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區域差異顯著是蘇北地區的典型現狀,這也給蘇北地區農業廢棄物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農業結構不合理,相關調整需考慮國際形勢影響。綜合當前的研究,蘇北地區農業結構的首要問題是糧食作物仍占較大比例,種植布局不佳[7]。同時,蘇北地區也存在不少農產品的問題:農產品原始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少。蘇北地區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尤其是當前的國際形勢異常復雜,糧食安全等重大內外部事件都對包括蘇北地區在內的我國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蘇北作為華東地區重要的糧農產地,其農業結構調整必須服從國家戰略安全的需要,調整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國際形勢的影響。
(3)蘇北地區農業廢棄物優良利用模式的提出和推廣不突出。當前,高效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途徑和優良模式愈加受到重視。如畜禽糞便常常與沼氣生產、農業種植結合形成“三合一”和“四位一體”等資源綜合利用模式,大型養殖模式甚至還能通過出售溫室氣體減排指標獲得額外且顯著的經濟收益,如北京“德青源模式”和山東“民和牧業模式”等[8-9]。浙江省雷甸鎮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也推出了“雷甸路徑”[10]。蘇北地區作為江蘇省重要的種養殖基地,其在相關優良模式或典型路徑的提出和推廣方面明顯滯后于北京、浙江等地。蘇北地區的農業廢棄物優化利用對蘇北乃至周邊魯南、皖北和豫東地區都有較強的示范作用。因此,蘇北地區農業廢棄物的優化利用模式的提出和推廣十分必要。
(4)蘇北集中居住建設的推進對蘇北農業廢棄物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農村集中居住,通常被認為是凝聚鄉村振興動能,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根據公開的統計資料,當前我國農村農業廢棄物利用的最重要用途還是以沼氣生產為主,其中戶用沼氣約占我國年沼氣總產量的81.36%。江蘇省的戶用沼氣年產量約為1.66億m3,蘇北是江蘇省戶用沼氣主要利用地區。但由于諸多限制,戶用沼氣建設工作的推動愈發困難,廢棄率也較高。村鎮一級的農業廢棄物沼氣生產可以避免戶用沼氣生產在人員、技術和原料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在當前推動農村集中居住背景下,順勢調整蘇北地區農村農業廢棄物沼氣利用模式已是最佳時機。
(1)充分認清蘇北地區農村集中居住建設過程中順勢調整和加強農業廢棄物利用的重要性。21世紀是低碳發展的世紀,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綜合化處理利用是實現低碳農業的基本要求。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和生物能源化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可再生能源開發與低碳發展的戰略重點,并有望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行業。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江蘇省都將大力推動蘇北農村的集中居住建設。根據相關規劃,到2022年蘇北地區空心村集中改造基本完成,到2035年蘇北地區農村住房條件將得到全面改善。當前農村集中居住建設的快速推進勢必會影響和改變農村農業廢棄物的原有利用和管理模式。因此,在蘇北地區農村集中居住建設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業廢棄物利用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2)優化蘇北地區的農業種植結構。農產品市場近幾年頻繁出現“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現象,加上疫情下的豬肉價格暴漲,都充分說明了農業種、養殖結構不合理,亟需繼續調整。當前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優化蘇北地區農業產品結構,應注意更好地對接國內外市場需求,更充分地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如蘇北地區的各類糧食生產帶應該怎樣布局,不同的經濟作物應怎樣向優勢產區集中等。
(3)加強蘇北地區農業廢棄物利用模式選擇和推廣。大中型農業廢棄物沼氣工程在我國沼氣生產中的重要性日趨提高,其主要類型可分為基于大型養殖的沼氣工程(如北京德青源,中糧集團江蘇金東臺農場等)和基于農業廢棄物利用的完全市場化的沼氣工程(如江蘇省徐州市馬莊村秸稈太陽能沼氣示范站)。前者多為大型央企,資金實力雄厚,基于沼氣生產的廢棄物利用只是其生產鏈的后端環節,前端的豐厚收益完全可以彌補后端可能的資金缺口。而完全基于生產鏈后端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沼氣生產則必須經受市場的充分考驗,在當前的經濟現狀下這類企業的發展往往舉步維艱。本著減污、減排的社會和環境效益目標,對市場化的尤其是村鎮一級的農業廢棄物集中利用應予以重點資助和扶持。在蘇北地區,諸如“馬莊模式”和“金東臺模式”等典型模式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11]。
(4)解決好集中居住區域農業廢棄物集中處理占用農業用地的問題。隨著遷村并點的推進,農村集中居住將成為村鎮發展的重要趨勢。實地調研顯示,只有集中居住達到800戶左右才能使市場化的村鎮一級的農業廢棄物沼氣工程達到盈虧平衡。但建設一個至少滿足800戶農戶生活燃氣需求的農業廢棄物沼氣工程往往會占用農業用地,而占用農業用地一般不會被批準。因此,如何調整政策并解決好集中居住區域農業廢棄物沼氣生產可能會占用農業用地也成為未來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蘇北地區是江蘇省的農業重點發展區域,農業廢棄物的處理和利用對于整個淮海及周邊地區有較強的示范作用。結合沼氣生產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被認為在資源綜合利用,尤其是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當前,蘇北地區也出現了諸如“馬莊模式”和“金東臺模式”等典型農業廢棄利用優良模式。不同模式的推廣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尤其是市場化運營的中小規模的農業廢棄物利用模式抗風險能力還不強,還需更多的政策、資金和稅收的支持。未來,建議進一步科學評估不同模式的減污、減排效益并作為相關稅收和補貼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