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企業從自動化向智能化進階,數字化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步,但并不是單純的IT層面的問題。
以工業企業為例,數字化的目的,是將產品、業務、流程等企業相關信息和知識,做最大范圍和最深程度的數字化定義、描述,從而使得這些在現實世界當中存在的復雜規則,能夠在虛擬世界當中,利用更清晰的數字化的方式,進行重新規劃、編排和組合,從而將復雜的問題清晰化。在此過程中,IT技術當然是最得力的工具,但是最終決定這一轉化過程結果的因素,是在此過程中,工業企業自身的業務規則和行業知識是否得到了繼承。
從這個角度講,真正能夠保障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結果的,只有企業自身;而真正能夠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的,則是那些深刻理解企業特有業務知識的系統提供者——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市場上,傳統自動化系統提供商提供的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案和路徑,更受歡迎:相比純粹的IT技術提供者,他們更了解工業企業。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由傳統自動化系統提供商為工業企業提供的數字化轉型邏輯,也有多種選擇:有些在嘗試借助新興IT技術,打通工業企業從設計到服務的數字主線;有些從傳統的企業生產出發,試圖通過加強虛擬與現實的關聯,幫助企業實現對加工過程的智能管理……對于施耐德電氣而言,通過建立更加強大的軟件能力, 相對更加務實,對于工業企業也更加具有可實踐性。
作為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的“廠派”代表,施耐德電氣選擇了一條通過軟件與硬件融合,建立從自動化、電氣化,過渡到智能化的數字化通路模式:從早期對SCADA、Wonderware的并購,再到2017年推出新一代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與AVEVA劍維軟件的并購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以及在2020年對eTAP、RIB 軟件、ProLeit等專業領域軟件企業的并購……
但是對于企業而言,是否能夠獲得足夠完善的自動化硬件和數字化軟件,就能完成一個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呢?顯然不是,從硬件、軟件到企業自身的數字化,還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要解決:從軟硬件技術到企業現實的業務能力,企業更需要依靠系統提供者提供足夠的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來實現。
“將傳統的能源使用與自動化、智能化的融合;從底層終端設備到中間層的邊緣控制,再到頂端的云和數據應用的縱向融合;從設計到建造、運營與維護的整個生命周期融合;從分散式管理到集成化的企業管理融合。”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發展部中國區負責人熊宜談到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模式時強調,施耐德電氣的目標是為企業的“四維融合”提供更加具體的支持,因此在具體的舉措上,也做了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三方面戰略轉型。
首先,施耐德電氣正在從硬件創新向軟件研發轉型,同時,還將原來的全球總部向多中心模式轉變,在多地成立更加靠近本地用戶需求的研發中心
“2013年,施耐德電氣就在中國成立了專門的數字化服務部,其目標就是集中力量進行新技術應用的研究和軟件開發,我們也很快推出了行業內首款基于云端的能源管控軟件,以及基于云端的設備管控軟件——千里眼資產顧問。”熊宜說。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把我們旗下各類軟件的核心功能、場景與客戶的需求進行結合,我們這個團隊在某種層面上,解決的是成熟產品的落地問題。”2021年5月底,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第四個研發中心在北京成立,恰好是一家“軟件研發中心”。張磊,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施耐德電氣(中國)軟件研發中心負責人、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強調,“研發中心會逐漸把以往分散在各個業務線中的研發能力,集中起來”,針對“本土企業更多的、傳統軟件解決不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業務需求”,做這種定制化的軟件開發。同時,作為作為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第四個研發中心,“軟件研發中心”未來還會“根據施耐德電氣的硬件、用戶的具體應用場景,最終把IT系統和OT系統融合起來,從而真正解決IOT融合的問題。”顯而易見,軟件研發中心的目標,既是將施耐德電氣前兩項重點戰略轉型在中國市場的落地實現,更重要的是,其目標是要解決系統與業務彼此融合在技術層面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施耐德電氣做的第二個重要轉型,是將自身的產品技術創新,轉型到應用場景和業務模式的創新。
“以往,大家的理解就是讓產品更好、技術更先進,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單個產品其實很難解決客戶的整體問題,創新要基于場景和用戶的業務模式。”熊宜強調施耐德電氣因此推出了更加有利于工業企業的咨詢服務:“首先是幫助用戶進行整體的數字化轉型規劃,例如幫助工廠進行智能工廠改造,覆蓋從精益管理規劃、到工廠端包含數據和軟件的數字化管理;其次就是進行零碳和可持續發展的咨詢;同時,我們也會為企業提供搭建的IoT平臺的咨詢,進而幫助企業能夠通過平臺,真正把上下游打通,把從設備到上層的應用連接起來。”——這當然是為了解決系統與業務融合在方法層面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施耐德電氣創新戰略的第三點,是打造創新生態圈,實現聯創共贏。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經成為驅動業務增長的核心要素,數據的特性決定了在數字時代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獨自完成所有的創新,各方亟需圍繞數字價值鏈形成共創,才能為用戶創造價值。新的軟件研發中心將賦能和集成生態合作伙伴的產品和技術,比如基于市場上相對成熟的3D打印、AI等技術。另外,還將嘗試與生態合作伙伴研發共創,其中包括云服務提供商、擁有技術專長的中小企業以及大中型國有企業強強聯手。
對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而言,IT技術和產品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應用企業往往在選擇階段因為缺少長遠的規劃、對技術的了解、對自身應用場景定義的局限等各種因素,而最終導致整個數字化轉型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既不穩定亦不持久。因此從莫種程度上說,用企業更能理解的方式和邏輯,從技術和方法上同時給予充分的幫助和支持,將讓應用企業整個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更有可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