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嶸
早在1941年葉圣陶先生就在《論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一文中指出“把整本書做主體,把單篇短章做鋪墊。”這也是葉圣陶先生第一次明確提出閱讀整本書的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從中可見,讀整本書的意義。
要促進學生讀整本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在激發讀書興趣方面多下功夫。只有把興趣激發起來了,學生才會自覺讀書,才會堅持讀書,才會有樂趣地讀書。
一、巧開切入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在會與不會,知與不知之間產生。用維果茨基的理論講就是就近發展區。就像一個孩子完全不會彈鋼琴,或者已經會彈鋼琴,這兩種情況他對彈鋼琴都不會有濃厚的興趣。只有那種既會一點兒又不是很會的狀態,才有很強烈的興趣。讀課外書也是一樣,完全不了解一本書,是不會有濃郁的興趣的,在于老師巧妙地在會與不會,知與不知之間架一座橋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利用已有生活經驗激發閱讀課外書的興趣。任何一本課外書,都跟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善于挖掘這種聯系,將學生的注意轉移到將要推薦的書籍上來。只要拿起書來讀了,就有可能進一步被書中的內容吸引,產生更濃烈的閱讀興趣。一姓馮的老師在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興趣教學時,在黑板上草書一“馮”字,讓學生猜測是什么字,再讓學生點評老師的書法,引出老師書寫有“絕活”,順勢引出一本人物個個有“絕活”的書《俗世奇人》,引出這本書的“馮”姓作者馮驥才。老師姓馮,這是學生生活中存在的事情,這本書的作者姓馮,這是學生未知的領域,學生來了興致。老師又課件引出書中的人物個個有“絕活”,學生的興致順勢移向對“絕活”的了解上,轉到對書中內容的興趣上來。當然更多的老師不姓馮,不可能用這個例子來引出這本書。但我們完全能夠挖掘到學生的生活與這本書之間的聯系,從而將學生引到書中來。
(2)由單篇短章激發閱讀整本書的興趣。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只是一本書中的節選,智慧的老師在教學時,就應該在單篇、片段與整本書之間搭建起橋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學習《祖父的園子》一文,當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到園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樂的時候,教師順勢出示作者家鄉呼蘭河的生活精彩片段。比如“大泥坑”,“跳大神”,讓學生感受到這本書中還有非常多神奇的內容值得我們去了解,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3)巧設矛盾沖突,激發閱讀興趣。心理學理論認為,心理定勢可以使人按照常規,不費力地解決問題。老師應該利用這種心理定勢,營造認知沖突,讓學生對書中的內容產生錯誤的推斷,從而將學生領進書里,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端资榔嫒恕分欣蠋熥寣W生猜測《張大力》中的“張大力”有沒有領到獎勵。老師再出示原文鎖下那句話給學生讀,使學生恍然大悟。這種未知與已知之間的矛盾讓學生產生讀的沖動。
二、巧用“看得見”激發閱讀興趣
拿到一本書,我們最先關注的有封面、作者、題目、版本、出版社、章節、序言、前言等。教師巧用這些看得見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拉入”書中。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封面上的“奇”字字體的顏色就與其他字的顏色不同。讓學生找出不同,并思考為什么不同。激發學生對本書內容的推想,產生閱讀印證的欲望,順利走進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封面上有兩幅圖,畫的是書中的人物。我們可以讓學生猜猜這兩個人物“奇”在哪?激勵學生閱讀相關章節印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像這樣,只要我們教師多琢磨,善于提取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材料,在合適的時機呈現給學生,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激發起來。
三、巧用“看不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看不見的內容指的是潛藏在文章中的人物的命運,寫作的手法,思想內容等。我們還以《俗世奇人》為例來說明。課堂中學習了《刷子李》一文,學生知道了作者運用“一波三折”的手法寫出了刷子李的“絕活”。為激發閱讀整本書的興趣,老師可以把《死鳥》前邊的內容出示給學生,但人物命運轉折點的內容不出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刷子李》的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創編人物的故事。再出示原著的內容,跟自己的創編比較。將學生帶入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部好的電影吸引人的往往是從廣告開始的。老師要將這一招運用到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上來,巧妙地設計一種場景,產生閱讀期待效應。比如在激勵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時,我們先來一段這樣的介紹“這是一本很值得細細品讀的書,讀完這本書,我們會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因為它讓我體會到了平凡的主人公面對困境那驚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本書被稱為英國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盧梭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該讀一讀。”還不知道這本書的名字,就先入為主的知道這本書是值得一讀的。讓學生想一探究竟,然后再出示這本書,讓帶著激情走進這本書。
看不見的方面還包括人物的性格,精彩的故事情節,豐富的思想內涵等,這些內容老師都可以巧妙的用來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真正實現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把整本書做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