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黃任之
54歲的邢阿姨在公司從事保潔工作,幾個月前膽囊炎發作,被工友送去醫院做了膽囊摘除手術。手術很成功,可邢阿姨在手術后卻總覺得自己身體不對勁——上腹部一直有不適感。她多次就醫,但是相關檢查顯示其身體沒有異常。
后來,邢阿姨的情況變得更糟了,一吃東西就覺得消化困難。她不得不改變飲食習慣,通過少吃來讓自己好受些。而且,她夜間無法入睡,白天精力嚴重不足,經常沒來由的不高興,還會與工友發生口角。對于領導婉轉的勸說,她只是以淚相對。家人感覺事態嚴重,于是將其送往醫院的心理科就診。醫生經檢查發現,原來邢阿姨罹患了手術后抑郁癥,誘因是幾個月前的膽囊摘除手術。

實際上,像邢阿姨這樣的患者很多。他們本身對醫院懷有禁忌心理,甚至還有人有白大褂綜合征——面對穿白大褂的醫生和檢查所用的儀器設備,即便只是量血壓或做心電圖都會感覺緊張,惴惴不安,心跳加速。當面臨做手術,他們更是感覺恐懼、害怕。在他們看來,雖然現在醫療技術很發達,但總會有一定的意外風險率,沒準兒自己就是那個萬分之一。“動刀”(做手術)后要遭受巨大的軀體疼痛,搞不好還會傷殘、毀容、失去生命。患者的心理始終處于一種高度的應激狀態。
手術后抑郁癥患者入院前后的心態截然相反,入院前患者特別期盼能夠早日手術解除痛苦,生怕排不上隊;一旦手術日期定下來后,反而惶惶不安、思前想后。手術作為一種比較復雜的治療手段,創傷較大、恢復期較長,加之各種外在影響因素比較多,很容易讓患者滋生出消極情緒,如緊張、擔心、害怕等。這種負面心理會導致他們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家人的安慰也無法讓他們心安。在手術前夕,負面情緒感受會達到頂峰,即使服用抗焦慮和助眠的藥物,患者依然會輾轉反側,提心吊膽。
手術前后的心理波動會影響患者的生理表現、手術效果和預后。這需要醫護人員給予患者和家屬相應的心理護理,否則患者就容易在經歷了手術后的疼痛期,逐漸平靜后出現抑郁反應。他們有的表現為行為退縮,不言不語、不愛活動、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食欲和睡眠出現問題,有人甚至還會出現很多軀體不適。這種心理狀態不利于術后康復,還有可能影響患者的心、肺及消化系統等軀體功能,令其出現營養不良、靜脈血栓或繼發感染等問題。
在手術前,醫護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并理解患者這種忐忑不安的擔憂心理,并結合各科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和家屬做相應的心理護理工作。一般來說,不妨從以下三點著手:
對患者來說,必要的病情告知和健康教育,講解手術的過程、手術的成功案例和注意事項,可以讓他們盡快適應病患角色和住院環境,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尤其是醫患關系,適應手術和住院環境。這樣做可以讓患者增強參與手術的信心,消除心理包袱。
對家屬來說,學習相關知識能夠幫助了解患者病情、手術方案、術前準備、手術后的飲食和生活注意事項,以及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的方法等,幫助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手術。
家屬了解患者在手術前后可能會出現的異常情緒、行為表現,有助于理解、支持、關心和包容患者。家屬要用積極的言語去開導患者,用耐心的陪伴去暖化患者,用細致的護理去照料患者,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合作治療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們早日從心理陰霾中走出來,擁抱健康和生活。
家屬的態度是患者康復不可或缺的心理依靠。術后的疼痛可能讓患者在痛苦時失去耐心,經受不住任何外來的刺激,需要家屬作為一種心理屏障,幫助其應付各種生活麻煩和困難。部分患者還會有身體部位的缺損,比如切除子宮、截肢、喪失了女性特征的胸部等。這些身體缺陷帶來的心理刺激,會形成一種巨大的心理創傷,可能會讓患者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而精神崩潰。家屬溫言細語的呵護,有助于他們走出心理創傷,重新適應自己的身體狀態。
對于手術前就有抑郁表現的個體,需要實施特別的心理干預方案。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制定能夠恢復穩定情緒和生活希望感的心理調節活動:
(1)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和自我肯定訓練,目的是幫助他們逐漸恢復積極情緒。(2)鼓勵患者尋找生活的意義,放棄自我責備,努力參加康復訓練。(3)向患者說明他們的身體不適和心理上的痛苦感是正常的反應,醫護人員在其痛苦時能理解他們的感受,并給予情感支持。(4)幫助患者尋求社會支持,親友用各種方式來關心患者,促進其心理平衡。(5)在能耐受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多與人交往,把內心的不快樂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出來,增強人際影響力的積極作用。(6)病情嚴重的患者考慮使用藥物調節,并輔以一定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