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蔚
摘 要:在初中的語文課程中,古詩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我們璀璨的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僅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學生在賞析這類作品時,還可以增加歷史文化知識、提升審美能力。但是由于古詩詞創作的歷史悠久,與現在的社會環境有極大的不同,所以學生在進行古詩詞的學習時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對于初中古詩詞的教學方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是每一個初中語文老師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分析鑒賞
一、 引言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初中語文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鑒賞能力。但是針對目前的情況來看,初中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針對古詩詞的課程安排相對比較單一。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轉變古詩詞的教學思維以及教學方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 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能力參差不齊
隨著國家對于語文學科的重視,目前語文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專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然而研究發現,目前在初中語文學科里兼職語文老師、其他科目跨專業教學的情況依然存在。眾所周知,術業有專攻,一個學科的專業素養的培養要花費漫長的時間,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與學習才能達到,所以這些跨學科或者代課的老師在專業能力上或許存在著多多少少的欠缺。另外,不同的老師由于人生閱歷、教學時長、思想境界等都有不少的差異,所以在教學經驗上參差不齊,有些不能很好地領會古詩詞所蘊含的深層的內涵以及思想,所以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從而導致學生從一開始就接觸到有誤的信息。
(二)教學方式傳統僵化
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升學的壓力,所以只注重成績的現象普遍存在,所以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背誦上面,恰恰忽視了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而且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就出現了老師只負責填鴨式的教學,而學生只知道機械性地進行背誦,所以只鍛煉了記憶能力,而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反而沒有得到提升。
(三)課堂氣氛枯燥無趣
毋庸置疑,古代詩詞用詞講究,意境幽美,所以古詩詞課堂理應是一種美的享受。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對于生活條件相對優渥的現代初中生來說,他們沒有辦法切身感受,也就無法與古人產生共鳴,所以大大削弱了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的熱情。另外古詩詞中的字詞的含義與現代詞匯相比已經大有不同,所以進一步加大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難度。而大多數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問題,而只是用講解的方式讓同學們進行記憶,同學們的參與度極低,所以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積極性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在這種沉悶枯燥的課堂氣氛中,完全已經背離了古詩詞教學的初衷。
三、 初中古詩詞的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一)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
對于古詩詞的教學,需要語文老師具備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專業素養,比如不僅要能夠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還要知道詩人的其他詩作,其個人生平等等。另外,作為老師,更要對古詩詞中常用的寫作手法有充分的了解,從而在課堂上進行授課時,可以把古詩詞層層剖析,給同學們呈現一篇篇立體的古詩詞。因此,這就需要老師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以及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古詩詞之美傳達給學生。這就需要學校要定期地組織語文老師進行培訓,讓優秀老師進行經驗的分享,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
例如,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首詩詞中,老師不僅僅要了解這首古詩詞本身,還要對于詩人所處的時代進行分析,對于文天祥的整個生平也要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在給學生進行講授時,讓其更能體會到文天祥所表達出來的愛國精神,這樣就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針對一些蘊含哲理的田園詩以及山水詩,如果僅僅從詩句本身去理解,就很難去精準把握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因此必須聯系詩人的生平經歷以及寫這首詩的背景去理解,這就非常考驗老師的綜合知識水平以及文學功底了。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作者的生平以及背景,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那么對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思想就能夠很好地理解,也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
(二)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調動積極性
一般情況下,初中課堂時間只有短短45分鐘,在考慮教學進度的情況下,無法把古詩詞相關的方方面面悉數教授給學生,所以老師一般來說會有側重點地進行教學,所以為了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主旨,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自主預習是非常關鍵的。因此,老師在上節課結束的時候,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預習,對于預習的內容,也要有目的、有方向。首先,要了解古詩詞的作者,了解其生活的年代、人生境遇以及寫本首詩所處的環境;其次,在課堂前,要多通讀古詩詞,在通讀中領會詩人所要營造的情境,同時在讀的時候要嘗試進行理解,對于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記;然后在課堂正式進行的時候,因為已經做了初步的了解,所以聽課的時候就可以積極地參與討論,對于預習時所標記的不懂的地方進行著重的聽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
比如,對于初中的古詩詞名篇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的教學中,讓學生在進行課堂預習時,首先要對李白的生平、生活的朝代以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進行充分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全篇的通讀,在詩句中感受李白的心境;然后,試著進行理解,找出一些重點的詞句,用自己的理解嘗試著對全篇進行翻譯。再接著標記一下自己暫時沒有理解的地方,例如,這首詩李白想要傳遞什么樣的感情,又用到了哪些寫作手法,等等,只有做好課堂前的預習,才能在課堂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