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勝


2 0世紀初,中國畫向西方寫實繪畫學習,繼而促成了1950年代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興起,并在此后數十年間,構成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新傳統。徐展以藏族同胞為主體的水墨人物畫,在藝術語言上具有極明顯的寫實特點,特別是一些參加重要展覽的作品,因其鮮明的主題性和敘事性,很容易被人們視為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的當代發展。但這種認識,很難概括徐展作品的全部真義。現實主義繪畫中,人物的身份識別和敘事性的情景幾乎是作品最為突出的視覺特征,而在徐展大量近乎肖像畫的作品中,人物神態豐富多變,或莊重,或虔誠,或微笑,抑或是驚訝、好奇等,無不突出了個體生命在那一瞬的燦爛與鮮活。至于其藏民身份、生活場景等帶有標識性的人物特征,幾乎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人物形象傳神生動的觀畫體驗,在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中并不罕見,但如徐展作品中完全壓倒主題性和敘事性的這種強烈生命感體驗,顯然已超越了現實主義繪畫的范疇。
來自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的品評標準在閱讀徐展作品中失效,表明徐展的水墨人物畫已經具有了新的內在邏輯,它在視覺上的酣暢和精致,已經兼具了傳統人物畫和寫實繪畫的相向交融與升華。
雖然寫實是一個舶來的概念,但中國傳統美術對寫實的追求卻從未間斷。從富有生氣的宋畫,晚明的“波臣派”,到齊白石早期的肖像畫,無不展示了中國傳統繪畫在寫實方面的追求和成就。不過囿于繪畫的理念,“寫實”的觀念最終沒有在本土形成,而“寫生”則成為文人士大夫以畫喻示自我精神超拔的高標。顯然,傳統的寫生,強調的是“寫對象之生氣”,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對景描畫。單純的寫實性繪畫在攝影術發明之后就已注定趨向衰落,而其在中國完成了促進社會變革的歷史使命以后,工具屬性漸褪,審美內蘊不斷增強,并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到了極致。與之相應,傳統繪畫也開始漸顯復興之態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生”的概念在現代漢語的表達中日益向對景描畫轉變,而“寫實”的內涵也逐漸融入傳統寫生的要求,形成了融勃勃之生氣與實在可感為一體的新風格。徐展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習,接受何家英等先生教導,一方面直接承續了學院的寫實教導,另一方面也受到國畫系傳統審美的蒙養,漸漸形成了以寫實為表、寫生氣為根本的繪畫追求。
徐展在作品中呈現出的氣機酣暢和精致兼具的審美品格,對長期以來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頗為明顯的“大眾化”趣味無疑是一種深化與升華。他的作品表現了一個學院藝術家在面臨自我意識表達和社會體認的沖突、交錯時的自覺選擇,是畫家面臨鮮活的生命由衷發出的贊美。他早早放棄現代藝術的多樣化探索,實則體現了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文化判斷;他對人物神態近乎苛刻的精致追求,在靈動的線條和酣暢氣機的映襯下,非但擺脫了同類題材作品的僵化與媚俗,也淡化了現代都市人們對藏族同胞生活獵奇式的驚艷;他的作品中見不到現代藝術中急于表現的個人痛苦、矛盾、焦慮和不安,但也沒有過分渲染遠離當代文明的虛假空靈。他筆下一個個鮮活的藏族同胞,于筆墨蒼茫中渾然一體,顯露出勃勃的生機。
徐展在寫實中構建的藝術世界,實則是一個熱愛生命、尊崇自然的理想國。
徐展 1971年生于安徽蕭縣,1990年考入天津美院繪畫系,1994年畢業。現為天津美術學院教師。1994年9月《為西藏祝福》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2002年5月《聯絡無極限》參加“紀念毛澤東同志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60周年”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獲天津市金獎;2009年9月《進城》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提名獎;2014年9月《郎木寺的節日》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銅獎;2019年9月《吉祥甘南》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