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隨著現代心理學向后現代心理學不斷過渡,經驗實證主義也慢慢轉向了社會建構論。可以說,社會建構論的崛起挑戰了長期占據主流的科學主義范式,其對心理學科領域的影響是普遍而廣泛的。本文從哲學淵源、發展歷程、基本主張、社會建構論與內在主觀經驗等角度對社會建構論進行了綜述,以期能夠刻畫出一個較為全面的社會建構論框架,從而能夠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審視社會建構論。結合學者對內在主觀經驗的探討,現代心理學的經驗實證主義和后現代心理學的社會建構論還要并駕齊驅,互相補充和完善。
關鍵詞:社會建構論;哲學淵源;內在主觀經驗(ISE)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4.050
自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之后,各式各樣的科學主義研究范式開始應運而生。在西方,科學主義取向像大江大河一樣奔騰洶涌,占據著心理學的主流地位,人文主義取向則像小溪一樣緩緩流淌,雖聲勢不大但生生不息。而在我國,科學主義取向的量化研究也一直強勢地壓制著人文主義取向的質性研究。然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隨著現代心理學向后現代心理學的不斷過渡,經驗實證主義也慢慢地轉向社會建構論。可以說,社會建構論的崛起挑戰了長期占據主流的科學主義范式,其對心理學科的影響是普遍而廣泛的。本文從哲學淵源、發展歷程、基本主張、社會建構論與內在主觀經驗等角度對社會建構論進行了綜述,以期能夠刻畫出一個較為全面的社會建構論框架,從而能夠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審視社會建構論。另外,結合國內外學者對內在主觀經驗的探討,本文認為,現代心理學的經驗實證主義和后現代心理學的社會建構論還要并駕齊驅,互相補充和完善。
1 社會建構論形成的哲學淵源
事實上,與社會建構論形成所涉及的淵源頗多,例如庫恩的范式論、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理論等。眾所周知,心理學是從哲學中脫胎出來的,從母胎中尋覓來源及蹤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社會建構論的產生。因此本文將對社會建構論的哲學淵源進行論述,其它相關的淵源在此處將暫不被提及。本文認為,馬克思的兩句話是社會建構論非常重要的哲學基礎,可以說,簡潔明了地概括了社會建構論的哲學思想來源。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是馬克思原理中及其有代表性的觀點,即社會是什么樣子的,就會有與之相匹配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內容主要是我們所學習到的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和所接受的經驗,這些又取決于一定的社會背景。正是因為社會實體對社會抽象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就決定了建構的來源應來自于社會實體本身。
(2)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猿猴就是群體而居;自古以來,人類也都是家族(家庭)聚居。可見,人類是群體性動物,沒有人能夠脫離群體生活。一旦生活在群體中,我們就會與其他人或者團體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眾多的心理互動也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脫離社會背景對個體的心靈進行探究是不可取的。馬克思這兩句話蘊含的力量促使社會建構論這顆種子開始孕育。
2 社會建構論的發展歷程
社會建構論的發展歷程是坎坷但又是幸運的。說它的發展歷程是坎坷,是因為這顆種子最初是在干旱的土地上孕育起來的,之所以說是干旱的土地,是因為那個時期心理學的發展遭遇到了危機。在科學實證主義的引領之下,大部分心理學家都把目光指向個體的內部,尋求社會行為的內部動機,忽略了外部文化因素的探討,即使社會心理學也沒能幸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社會群體的心理現象,更加不能脫離社會文化因素,因而這場危機在社會心理學領域表現得最為激烈。說它的發展歷程是幸運的,是因為在這場危機之后,自然而然就要應運而生一種新的理論來解決危機——而社會建構論這顆種子得以有了發芽生長的機會。
當然,心理學科之外的一些外部事件也成了很好的雨水和肥料,滋養和孕育著社會建構論的發展,這些外部事件包括邏輯實證主義作為一種科學哲學的衰敗、費也阿本德的《反對方法》否定了經驗實證方法的特權地位、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揭示了主觀和非理性因素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等。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格根(K.Gergen)發表了被稱為20世紀心理學里程碑的《現代心理學中的社會建構論運動》一文,這篇文章向主流心理學界介紹了社會建構論,并且建議以社會建構論取代實證主義而作為心理學知識的元理論。此篇文章標志著西方心理學中社會建構論的正式形成。
3 社會建構論的基本主張
在對現代心理學進行批判的基礎之上,社會建構論的主張慢慢提煉與顯露出來,所以它是反科學主義、反基礎主義、反本質主義和反個人主義的。在對現代心理學的觀點進行解構的同時,它又重建了自己的主張。
(1)知識是社會的建構。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和真理是存在一個客觀實體的,我們要做的是不斷發現知識和真理。社會建構論認為這種看法是非常荒謬的,知識和真理并不是坐在那里等著我們來發現它,我們要做的是創造和發明知識。社會建構論否認經驗主義的這樣一種信念,即理論與實在有著一致關系。我們沒有辦法把所謂“真實世界”的事件放在這一邊,而把對它們的表征放在另一邊,然后觀察兩者怎樣匹配。我們從教材里學到的東西,有一部分是從前人精華的智慧那里繼承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學者和專家根據當下的社會文化和情況加進去的。也就是說,社會文化在變化,我們學到的知識就是變化和發展的,所以說知識是由我們所處的社會建構來的。
(2)語言是社會的建構。我們以前一直認為甚至還在認為的是語言是一門中性的工具,它的作用僅僅是幫助我們傳遞信息。但我們似乎很少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在由語言構成的話語中,我們為什么使用這個詞語而不用另一個呢?為什么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地區代表的意思可以不一樣呢?其實我們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語言并不是中性的,我們在使用它的同時已經利用社會文化對它施加色彩了。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總會產生一批又一批的“新鮮詞匯”,這些詞匯就是時代的建構和產物。我們交流中所使用的語言帶有社會文化的印記,甚至于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因此,語言具有“生成性”和“建構性”,而不是“反映性”。
(3)心理是社會的建構。現代心理學認為人格、態度、情緒、認知等是一種內在的實在,我們通過研究這些精神實在來研究人的心理。但是社會建構論站在反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的角度來看,對心理現象的研究不能局限在個體的內部世界,而要著眼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網絡,所有的關系都是人際互動的結果,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所謂的實在、精神實體只不過是一種文化歷史的建構。
4 社會建構論與內在主觀經驗(ISE)
如果說社會建構論著眼于個體所處的關系網絡和社會背景,那么持有內在主觀經驗的學者則著眼于個體內部的真實感受與想法。因此,在心理咨詢領域,持有社會建構論和內在主觀經驗的學者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論戰。
2005年,學者Hansen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完全強調人際關系中構建的現實,是一種理論上的斷頭臺,為了集體主義而砍掉個體的頭”的論調。他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傳統的關注咨詢對象的內在主觀經驗(ISE)的重視已經明顯減少,而內部主觀感覺正是將該領域與其他心理健康學科區分開來的關鍵。他的論調也存在一定的道理,是不是我們對社會歷史背景關注過多,就會就像當初忽略社會背景文化那般忽略來訪者自己內部的主觀感受呢?況且當一個比較焦躁、急需幫助的來訪者來到咨詢室之后,我們真的不先關注他本人的主觀情況嗎,反而去談他所處的社會文化嗎?即使社會文化對來訪者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遠水救不了近火,還是要先關注來訪者當下的感受和情緒等內在主觀經驗。
對于這一論調,2007年,國外Barry University的James Rudes 和 Jeffrey T. Guterman兩位學者在《咨詢與發展》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來回復Hansen。首先,他們對Hansen的論調表示理解。西方社會對個人主義的重視是對社會建構主義更大的抵制根源。盡管社會建構論有很多優點,但對于咨詢師來說卻是一個難以模式化的轉變,因為西方文化將這種價值觀置于自主性、獨立性以及其它自我概念之上,這些概念與構成這個框架的關系過程截然相反。其次,他們也表明,可以讓這些不同范式的支持者繼續在不同的世界中實踐他們的觀念。兩位學者指出,他們期望社會建構主義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繼續為咨詢服務,他們也希望人道主義和內部主觀經驗會繼續在咨詢中受到重視。
那如何將社會建構主義與內部主觀經驗更好地結合呢?兩位學者建議社會建構主義者考慮在他們的工作中更加強調人文主義。這可能采取的形式是發展社會建構主義者的思想,包括人文價值觀,如個人自由、個人能動性、自我責任以及內部主觀經驗。
5 對社會建構論的辯證看待
雖然社會建構論在心理學領域正在蓬勃發展,但仍然面臨著不少質疑與批判。批評聲和質疑聲主要集中在社會建構論的認識論基礎是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的,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尚且存在較遠的距離。如果我們說實在是社會建構的,那么存不存在什么東西是不被社會建構的呢?社會建構出來的觀點有很多,那么我們又怎么衡量真理的標準呢?如果說心理也是建構出來的,那么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關系中又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呢?諸如此類的問題,目前確實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建構論從心理學危機中脫穎而出,不僅助推了心理學的發展之路,而且它的出現提醒我們不要走上個人傾向之路,忽視了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提醒我們不要把人當成物體那樣研究,要關注人的發展性與活力性。社會建構論從另一個角度看心理學,使得心理學研究更加多元和完善。所以說,我們要學會用哲學中的觀點——發展與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社會建構論。用辯證的眼光去看社會建構論,即不盲目推崇,也不盲目抵制,能夠認識到社會建構論的優勢與短板。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社會建構論,即對它未來的發展抱有美好的期待,對它的發展賦予積極的看法,能夠在心理學領域中發揮自己獨特的“功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2]葉浩生.社會建構論與咨詢和臨床心理學[J].國外社會科學,2006,(6):47-53.
[3]Hibberd,F.Unfolding Social Constructionism[M].Springer: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pp.x-2,2005.
[4]Shotter J., Lannamann J W.The situ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ts“imprisonment”within the ritual of theory-criticism-and-debate[J].Theory & Psychology,2002,(12):590.
[5]楊莉萍.析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思想的四個層面[J].心理科學進展,2004,(6):951-959.
[6]葉浩生.社會建構論與西方心理學的后現代取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2(1):43-48.
[7]Hansen, J.T. The devaluation of inner subjective experiences by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A plea to reclaim the essence of the profess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05,(83):406-415.
[8]James Rudes,Jeffrey T. GutermanThe Value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for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A Reply to Hansen[J].Practice & Theory,2007,(85):387-392.
[9]Gergen, K.J. Postmodernism as a humanism[J].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5,(23):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