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偉龍
摘 要 在中國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的宏偉時代背景下,以“夏令營”“游學團”等方式短期來華學習和游覽的海外學生愈來愈多。在這類活動的接待工作中,中方管理人員可采取四種管理策略:安全第一、全天候在崗、真誠關愛且富于同理心、恰當運用新媒體加強聯絡溝通。該工作具有重要的外交意義,讓外國學生既享受一場美好的中國游學之旅,也因此而加深對中國的理解與感情。
關鍵詞 來華 游學 外國學生 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8.9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52
Abstract As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attraction of China keeps growing, therere more and more short-term China-visiting programs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summer camp, educational travel group, and so on. For this kind of activity,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staff can use four management strategies: Safety first, 24 hours every day on duty, giving love and empathy, using new media in communication. This work has very important diplomatic meaning, which helps the foreign students have a wonderful China trip, an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ffection for China.
Keywords China-visit; educational travel; foreign students; management strategies
0 導言:來華游學項目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對外國青少年的吸引力與日俱增。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以“夏令營”“游學團”等方式短期來華學習和游覽的海外學生愈來愈多,接待他們的常常是國內大學、中學、旅行社等機構。雖然當前受新冠疫情影響而暫時陷入停滯,但并不妨礙我們深入反思、總結經驗與教訓。
這類活動的學生管理工作,與高校留學生管理有共通之處(均面向外國學生),亦存在明顯差異,如:前者是短期項目,以未成年學生居多;而后者是長期項目,一般為成年學生。目前高校留學生管理研究已較為充分,而短期來華學生管理還罕有人關注。筆者將以學校作為接待方為例,基于本人管理該類游學項目的工作經驗,并參考相關資料,試做歸納總結。至于旅行社作為接待方的情況,本文暫不討論。
1 外國學生管理策略
1.1 安全第一
在來華游學項目中,學生的活動地點不僅僅是教室、校園而已,還包含各大景點、特色街區,乃至搭乘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赴多地游覽,因而出行風險也較高。面對遠道而來的外賓,其安全保障無疑是首要問題。若出現人身傷亡等重大事故,對中國接待方聲譽將造成不良影響。古人云:“憂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漢·劉向《說苑·敬慎》)為防患于未然,必須樹立“安全第一”(Safety First)的工作原則。
西方國際游學機構極端重視安全管理。如英孚游學(EF Tours)聲稱:“學生安全對我們來說是排在首位的。”并為此配備了專門的保障服務人員,包括旅游行業專家、醫療衛生專家,乃至前聯邦調查局(FBI)雇員等;同時借助英孚跨國教育集團的關系網絡,在世界50多個國家均可隨時獲得當地支援,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種種意外,大至流行病暴發,小至扭傷腳踝,抑或航班延誤、開具復雜的醫護文件等;并保證全年全天24小時做出迅速反應。由于這一完善保障機制,英孚游學曾獲得世界旅游觀光理事會的安全認證(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s Safe Travels stamps)。[1]
日本文部省公布之《關于小學、初中、高中遠足及修學旅行的通知》,從四個方面做出了安全規定,包含:
一般事項:安全教育、氣候狀況、居住地設施等;
交通事故:盡量避免夜間搭乘車船和長期疲勞駕駛、選擇經驗豐富的司機等;
衛生保健:關注學生健康狀態、校醫隨行等;
不正當行為:自由活動守時守紀、不吸煙飲酒等。[2]
以上管理經驗皆值得參考。具體到來華游學項目的接待方工作,重點涉及居住地(營地)內部管理與出行安全管理兩部分。
1.1.1 居住地內部管理
一般安排學生至校園或酒店居住,只在參觀景點時才乘大巴集體出行。對已成年之大學生,出于尊重,不宜采取完全封閉式管理;可酌情放松,允許(但不鼓勵)向教師匯報之后外出,但保險起見,應簽署《免責聲明》。對未成年學生,應采取封閉式管理,嚴禁無教師陪同時單獨或結伴外出。校園內(尤其是規模不大的中小學校園)環境相對單純,無明顯安全隱患;地處鬧市的商務酒店內人員相對復雜,做不到完全封閉,應格外加以留心。要求上課期間全員出席,按時用餐,課余可自由休閑娛樂,但晚上須按時就寢,如十點后留在自己房間,不得隨意外出等。
在面向海外華裔青少年的夏令營活動中(如中國官方資助的“中國尋根之旅”系列公費項目),可能會遇到家長親戚前來探望,有時需將學生帶出校園/酒店。應在外方領隊及中方主管教師均知情的前提下,簽署《探望學生說明書》,留下身份證件號碼、電話號碼,并注明送回學生的大概時間。
1.1.2 出行安全管理
離開營地/居住地外出游覽時,風險將顯著升高,接待方應至少為學生準備:(1)胸卡。正面為團隊名稱及日期,背面注明中文住宿地址、前臺電話、中方教師手機號等,以防萬一走失,還可向他人求助,與教師取得聯絡。(2)統一服裝。在游客較多的區域方便辨識,不易走散。
外出時由中方教師、導游或其他工作人員帶領,一般為集體行動,有時允許學生進行“有限制的自由活動”。如,在某些封閉或半封閉區域(博物館、商場、步行街等)分組游覽,要求每組有年齡較大、中文較好的同學擔任組長,最好有手機網絡隨時溝通;教師應來回巡視,隨時發現并處理問題。
1.2 全天候在崗
普通學校的普通教師一般只承擔校園內和工作時段的責任,校園外、工作時間之外無須多加操心。而一名負責游學項目的教師則不論校園內外,抑或上班下班,皆重任在肩。正如某研究者用“負責教師24小時陪護制”去定義來華夏令營的中方教師工作。[3]
因短期項目在中國停留天數很有限,為充分利用時間,每天都日程滿滿,既不可能休周末,亦不可能留出太多自由時段。這就要求中方主管教師全天候在崗,與學生同吃同住,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結束當日課程或行程后,仍不能放松,需為第二天做好準備,并隨時待命,應對突發事件。一個項目正如同一場密集戰役,只有等它圓滿落幕,將學生送走,才能真正休息。這種短期團隊管理與導游帶團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有時亦徑直以“帶團”稱之。
在某些公費項目中,出于節省成本、簡化管理等原因,晚上并不安排活動,接待方教師仍然沿襲“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家”的工作模式。這種模式在日常工作中無可厚非,卻并不適用于短期游學項目,可能造成管理疏漏,出現外方師生求助時難以及時聯絡到有關人員的情況。在服務意識上,某些中方學校的接待工作仍然不夠專業,宜虛心向“顧客至上”的旅行社或游學機構學習。
1.3 真誠關愛,富于同理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屋建瓴地指出民間外交活動的工作方法:“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4]“要以誠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動人,拉近中外人民距離,使彼此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特別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養人民友好事業接班人。”[5] 讓來華學生對生活短短數日的校園/營地產生感情,對到訪城市、對中國產生感情,接待方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和中方主管教師扮演的角色十分關鍵。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需謹記“以誠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動人”。課堂教學僅僅是諸多活動環節之一,而老師與學生們朝夕相處,傳遞關懷、善意,才是更重要的言傳身教。俗話說:“以真心換真情。”感情是相互的,若老師對學生沒有感情,學生對老師也不會有感情。在實踐中,即使食宿、課程、參訪安排都類似,不同團隊的學生體驗亦會出現較大差異。學生們雖然多不成熟,但感覺敏銳,老師是充滿愛心還是漠不關心,他們冷暖自知,并將直接影響對中國人的觀感與對中國的印象。
另一方面,具備“同理心”也非常重要。同理心是一種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的高情商表現。例如,外國同學來華,重在旅行文化體驗,若將他們安排在校園里上太多課,既浪費了寶貴的在華時間,也不符合他們愛吃愛玩的天性。又如,出于中國人熱情待客之道,接待方往往每天為同學們安排豐盛的特色中餐,殊不知,他們大多飲食習慣與中國人有別,其實并不習慣日復一日地吃中餐。可適當安排西式快餐,如麥當勞、肯德基等,既節省成本,又給大家換換口味,反而更受歡迎。
1.4 新媒體與團隊管理:以微信群為例
受惠于新媒體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即時通訊軟件——微信不僅風靡全國,在整個華人世界亦大規模應用。因我國國情特殊,外國學生熟悉的通訊軟件很多受限,指導他們使用微信,既是為了更便利的交流,也是入鄉隨俗、體驗中國生活的良好方式。通過建立微信群等途徑,可以更好地展開團隊溝通與管理。可按不同目的成立如下群組:
1.4.1 工作群——管理人員交流平臺
由外方領隊、中方教師、導游、其他工作人員組成,隨時就各種事宜發布通知,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磋商、協調。這種工作群在小型團隊中用途有限,但在由多國多地師生組成、來源復雜的大型團隊中,頗有用武之地。
1.4.2 家長群——管理人員與學生家長交流平臺
家長群尤適用于華裔青少年夏令營。在微信風行之前,管理人員與家長的溝通并不便利。現在,海外華人家長亦普遍使用微信,使得即時溝通得以實現;輕松上傳文件、照片、視頻等功能,更令相隔千萬里之遙的家長們能隨時關注孩子的中國現場活動。尋根夏令營中,不少未成年營員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又孤身一人來到如此遙遠的地方,家長群就成為記錄他們每日生活和個人成長的有效路徑。外方領隊與中方教師將食宿、課堂、參觀游覽等實時記錄照片和視頻上傳,既滿足了家長需求,也對游學活動乃至接待單位是極好的宣傳。因國內外存在時差,家長們每每徹夜守候,翹首以盼最新影像資料的上傳,只為在第一時間分享孩子的喜悅。
微信家長群的正面效用已得到反復實踐驗證,但同樣存在副作用,即:增加了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一旦家長群建立起來,中外教師都要隨時應付家長們對自己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對管理工作事無巨細的質詢,這種訊息甚至是不分日夜的全時段“轟炸”,有時會令人不勝其擾。
1.4.3 學生群——學生彼此或師生交流平臺
微信在華裔青少年群體間并不十分流行,其中或有家長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因素。不過,在來華參營時,幾乎所有營員都配有手機。為便于聯絡,管理人員應事先建議或現場指導營員們學習使用微信,建立學生群,并告知他們,微信是目前在中國最風靡的即時通訊工具,如果想多交中國朋友,更好地學習中文、了解中國,微信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給同學們提供一個“中國式”交流平臺,該群也方便教師發布通知和提醒,亦可鼓勵大家將拍攝的精彩照片上傳,并最終評出優秀攝影作品予以小小獎勵。活動結束后,該群還可轉型為“校友聯絡平臺”,發揮其后續溝通作用。
需指出的是:微信家長群、學生群均只適合中小規模團隊,若超過五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則有些不太現實。群組過于龐大的話,其缺點亦將隨之放大,容易成為干擾管理的噪音源,甚或激化家長與管理人員之間的矛盾。
在非華裔學生項目中,若外方領隊、學生和家長不使用微信,微信群便無用武之地。某些國際游學機構策劃的中國游學團,會在啟程前專門指導國外家長和學生下載、使用微信,并建立微信群即時溝通,該做法頗值得稱道和推廣。
2 結語
我們常說,高校留學生管理是為了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友人,其實,針對短期游學項目中的未成年人群體,這一目標仍然是成立的。來華游學項目接待與管理,屬于一種民間外交、文化外交行為,在進一步改善中國國際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落到實處,即是不斷改進接待方管理思想和策略,讓外國學生既享受一場美好的中國游學之旅,也因此而加深對中國的理解與感情。若能讓其中的華裔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份之根、文化之根,對祖籍國多一份歸屬感,則更是善莫大焉。
參考文獻
[1] EF Tours. Safety & support [EB/OL]. https://www.eftours.com/how-it-works/safety.
[2] 日本文部省. 小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等の遠足?修學旅行について(1968)[EB/OL]. https://www.kyoiku.metro.tokyo.lg.jp/static/reiki_int/reiki_honbun/g170RG00002535.html.
[3] 張嬙.“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特點及問題淺析——以北京華文學院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為例[J]. 世界華文教育, 2019(3):51-58.
[4] 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4/c_1120969677.htm. 2017-05-14.
[5] 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15/c_1110712488.htm. 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