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陳勇 王獻禮 戴翠榮 賀美球
機采棉對兵團而言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改變目前機采棉品質上不去這一現狀,徹底扭轉棉花銷售難題困境,圍繞棉花機械采摘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和探索,是關乎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
近兩年新疆機采棉面積的快速增長除了人工采棉成本快速上漲之外,采棉機的快速普及也讓更多棉農能夠接觸到機采棉,感受到機采棉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第一師阿拉爾墾區機采棉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達到70%,雖然2014—2015年機采比例略有下降,但隨后逐年上升,2019年和2020年機采棉種植比例達95%以上,除部分棉田不適宜機采,基本實現了全部機采。
機采棉和手采棉質量情況對比如下:
(一)顏色級。顏色級指標標準GB 1103.1—2012于2013年度開始實施,而2009—2012年的數據采用是原來的標準,所以白棉1 ~2級的比例與2013年之后的數據不同。2016年、2019年機采棉的白棉1 ~2級比例低,數據分別是0.8%和0。手采與機采相比,2017年白棉1 ~2級占比差距最大,手采棉比機采棉高出64.6個百分點,2009—2019年平均每年高出45.1個百分點。白棉1 ~2級占比年季間存在較大的波動,如圖1所示。

圖1 近10年手采棉、機采棉顏色級白棉1 ~2級占比
(二)長度。經調查通過機采加工后的棉纖維長度總體損失1.72mm。機采棉采收、儲運、加工環節要經過多道工序,一般情況下纖維長度損失1mm ~1.6mm。2015年之后,由于采取了加大對采收、儲運和加工環節的管理,制定有效措施,嚴格執行各項標準和制度,控制機采棉的采收時段和效率,科學堆放,控制加工清雜效果、回潮率、加工效率指標在最佳范圍內等措施,機采棉加工日趨規范、完善,最大限度減少了對纖維長度的損失。
圖2所示,機采棉與手采棉相比,2013年機采、手采棉長度28mm以上比例最低,分別是11.3%、35.4%,平均長度僅為27.56mm,2014年長度有所提高,平均長度上升至28.5mm。2015年又有所回調至27.87mm。總體來看,2015—2018年機采棉與手采棉長度差距有所縮小。

圖2 近10年手采棉、機采棉長度28mm及以上占比
(三)馬克隆值。近10年數據比較,馬克隆值指標逐年增大,反映出棉纖維偏粗。馬克隆值最好年份是2014年,A+B級比例達到了最高99.6%。馬克隆值平均值4.2,近3年下滑比較厲害,2020年手采棉和機采棉的馬克隆值最差,分別下降至75.4%和31.8%,如圖3所示。

圖3 近10年手采棉、機采棉馬克隆A+B級(3.5 ~4.2)占比

表1 2012—2020年阿拉爾墾區棉花種植生產情況表
(四)斷裂比強度。2011—2013年逐年下降,至2013年達到最低26.15cN/tex,2014年斷裂比強度指標回升,但平均值仍然在26.9 ~28.5之間徘徊。2017—2020年斷裂比強度指標比較穩定,中等檔占比以上基本在95%以上。手采棉與機采棉高強力差距比較,手采棉強力比機采棉高0.8cN/tex ~1.2cN/tex,強度中等及以上占比高1.6 ~43個百分點(見圖4)。

圖4 近10年手采棉、機采棉斷裂比強度中等及以上(≥26.0)占比
(五)長度整齊度。手采棉長度整齊度指標比較穩定,中等檔以上基本穩定在95%以上,機采棉長度整齊度指標各年度差異比較大(見圖5)。

圖5 近10年手采棉、機采棉長度整齊度中等及以上(≥80.0)占比
(一)皮棉品質下滑、銷售困難、植棉效益下降。2009—2020年師市棉花每年種植面積在200萬畝左右,產量均在30萬噸以上,皮棉內在指標:纖維長度平均長度27.6mm ~28.7mm,平均強度為25.62cN/tex ~27.7cN/tex。從數據上看,師市棉花種植面積大、產量高,但也面臨品種多亂雜、皮棉內在品質不佳、銷售形勢日趨嚴峻、植棉整體效益下滑、團場經營困難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機采棉中異性纖維嚴重超標,纖維整體長度相對于手采棉損失較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機采棉的推廣。雖然2014年以后棉花質量較2013年、2012年各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提升有限,且不可持續,2019年和2020年棉花質量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棉花質量每年度質量差異較大,原有的質量優勢和品質地位已被美棉、澳棉所替代,形勢不容樂觀。
(二)采收和檢驗方面的原因。采收和加工也是影響棉花品質不可忽視的環節,目前棉花在采收和加工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皮棉內在品質考核標準尚未與職工掛鉤,致使職工棉花品質意識差,籽棉混摘、混存、混售、摻假現象嚴重,采摘生花,纖維成熟度不夠,降低了棉花質量。二是在棉花采收過程中丟棄了戴白帽子、鋪白布單子、地頭曬花、翻花等好的傳統,機采棉在地頭堆花過程中,職工在花堆上睡覺、亂扔雜物,對花堆周圍的雜草、雜物不做清理,造成“三絲”危害。三是職工要求降低采棉機采頭高度,提高采凈率(目前師市采棉機采凈率達到95%),不清理盛棉箱,導致塵土、棉稈等雜質摻雜到棉花中,后期需要靠加工清除棉稈等雜質,破壞棉花纖維長度。四是由于機械化作業,機采棉采收時間相對集中,有的為了爭搶作業面積,對采棉機進出地作業時間、采棉機作業速度控制不嚴,技術不高(比如采棉頭放得過低容易混雜質),導致籽棉含水、含雜過高,并易造成干濕不均,不易處理,堆放容易霉變。五是使用脫葉劑不當損害棉花纖維長度達到0.5mm。機采棉時,由于統一采收,霜前花與霜后花區分不開,整體檢驗品質低下。六是存在復采、套采現象,并混入正采籽棉中,對棉花品質影響大。七是棉花收購檢驗技術不夠先進,主要靠感官檢驗籽棉,存在品質與內在質量脫節現象,先進的檢驗設備不夠普及,不能真正反映棉花的實際質量水平,與皮棉儀器化檢驗有差距。
(三)加工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籽棉干濕不均勻,烘干的溫度目前還達不到根據棉籽干濕度的高低,及時調整烘干溫度。另外,籽棉在清雜時,為了加強籽棉清雜的效果,對籽棉進行過度烘干,籽棉的回潮率往往低于5.5%,而籽棉的最佳付軋回潮率為6.5% ~8%,從而使皮棉纖維長度下降,影響皮棉品質。二是加工廠職工隊伍不穩定。有一定操作技能的老職工少,新招收臨時工存在技術不熟練、不安心工作以及安全操作問題。三是加工設備方面。通過近幾年的技改,大部分生產線已基本適應機采的要求,但在使用方面還不成熟。
(四)在銷售方面沒有體現優質優價。部分收購企業追求的是高量,而非高質。造成植棉團場、連隊、職工的棉花質量意識不強。優質優價是棉花產業市場化的必然走向,這也使得棉農、棉企不得片面追求高衣分、高產量的情況。
(一)明確責任主體、分段控制。一是加強對棉花優良品種的選育、繁育、推廣,為師市棉花優質高產奠定基礎。由多部門協同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重點解決師市內部棉花品種多、亂、雜、種子質量良莠不齊,內在品質差的問題,從品種層面解決內在品質的問題。
二是嚴格規范脫葉采收,由管理部門牽頭,機采棉公司、各植棉團場,共同確定脫葉時間、脫葉劑類型、噴藥機脫葉標準,減少對棉花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做好采收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確定采收時間(開始時間,結束時間,一天中的作業時間,車速)、作業標準(采凈率、含雜、含水等),對不符合作業要求的,不予作業(生育進程不達標的,人工輔助不到位等的),對作業質量不達標的要追究責任(采凈率、脫葉率、含水雜等),對脫葉機械、采棉機實行合格證制和準入制,團場連隊要相對穩定均衡機車作業量,不準套采,不提倡復采,確需復采的要得到許可,復采和清地花不得與正采花混合,應單獨堆放和交售。
三是嚴格驗收標準,努力提高加工質量,為棉花質量提升把好最后一道關,各植棉團場與加工廠要研究制定相關的籽棉收購標準,重點檢查“三絲”、水雜、摻雜使假情況。摘棉按國家標準,機采棉要達到雙12標準(即水分≤12%,雜質≤12%),力爭雙10標準(即水分≤10%,雜質10%),做好籽棉的初級驗收,服務到單位。
(二)針對“三絲”,尤其是薄膜多的問題,要提高認識,全民動員,恢復兵團優良傳統(白帽、白布袋、返花),消滅白色污染,重塑“新農”牌棉花形象。一是對農用薄膜改用0.01mm ~0.012mm的厚膜,解決薄膜易破損、分化老化快、揭膜難的問題。二是機采棉生育期不揭膜(從根本上解決機采籽棉中薄膜多的問題),待棉花采摘后一次性揭凈地膜。三是機采籽棉交售前,對混入籽棉中的“三絲”特雜進行人工挑選,對個別水分偏高的籽棉進行翻曬、降低籽棉含水率、含雜率,使之達到雙12或雙10標準(即水分≤12%或10%,雜質≤12%或10%),為籽棉加工創造良好條件。
(三)針對纖維長度、馬值和斷裂比強度的問題,要綜合施策,確保目標實現。一是圍繞品種、栽培、解決棉花內在指標先天性缺陷的問題,逐步淘汰不符合市場需求的棉花品種。加快規范優良品種的選育、繁育、推廣,棉花內在品質要力爭達到雙30標準(即纖維長度≥30mm,比強度≥30cN/tex),為優質棉花提供品種保障。二是優化栽培管理,通過密度、水肥、綜合植保、耕作措施等實現合理的產量結構“三桃”比例,確保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規范的制定和執行,為優質、高產創造條件。三是嚴格規范脫葉和機械采收兩個關鍵作業標準。四是加大人工輔助作業和輔助清理及翻曬的力度,為加工創造良好的條件。五是科學合理配置加工環節,分品種、分等級加工,盡可能減少烘干和籽皮棉清理對纖維品質的影響。六是引導優質優價,激發團場和職工爭先創優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