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琰 韓健健
呼吸防護口罩作為個人衛生防護的“第一道防線”,在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并迅速釀成一場影響巨大的公共衛生危機時,再次讓人們意識到其對個人健康防護的至關重要作用。
人類歷史上暴發的類似疫情并非個例,而口罩作為重要的防護用品,自1910年“伍氏口罩”發明,并有效切斷病毒通過唾液飛沫傳播的這條渠道,短短兩個月成功消滅東北鼠疫后,就一直作為防護重點物資從未缺席。國際上同樣如此,1918年,被視為史上最致命傳染病之一的“西班牙大流感”暴發,眾多國家都重點推行“全民口罩”舉措,在那場空前兇猛的災疫中,口罩參與了全人類的自救。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無不是如此。作為抗疫擔當、安心屏障,呼吸防護口罩是全民抗擊疫情的“武器”,是保護群眾健康的“盾牌”,更是抗疫一線“戰士”的“盔甲”。沒有質量可靠的防護口罩,站在疫情一線的戰士,醫護人員無異于與病毒直面肉搏。大量事實表明,一套合格的呼吸防護用品,不僅可以使人在有害環境中不受呼吸傷害,不得職業病,更是疫情中保命,保證生產、生活有序進行的關鍵。
我國是口罩產業大國,生產了全球約50%的口罩。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國口罩最高日產為2000多萬只。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口罩產業產值增長率在10%以上。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口罩產量超過50億只,產值高達102.35億元。疫情期間,各類公司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加入到口罩的增量生產中,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28日,全國范圍內醫療器械企業新增量超3萬家,口罩企業增量2957家。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成為口罩新增企業“聚集地”,廣東更是口罩新增企業數量地區Top1。但是新增企業多為跨界轉產企業,因技術水平原因、原材料質量問題等,緊急上馬制造的口罩質量參差不齊。2020年3月15日通報的疫情期間消費維權熱點顯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涉疫情消費者投訴180972件,涉及口罩類投訴占全部受理投訴的43.86%。因此,通過風險監測,對呼吸防護口罩質量安全進行分析,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呼吸防護口罩的一個風險點是過濾效率不達標,依據具體產品的使用要求,過濾效率項目為細菌過濾效率或顆粒過濾效率。環境空氣中懸浮的微生物被認為是引起呼吸系統感染、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關鍵因素。細菌過濾效率不達標的口罩,無法阻擋病毒通過唾液飛沫傳播,從而會導致疫情傳播得更為迅速,極大地增加了疫情防控困難。
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同樣對人體健康危害嚴重,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大量流行病學證據表明,PM2.5可增加患急性呼吸道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會誘發肺癌、COPD(慢性阻塞型肺炎)、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影響人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概率明顯升高。
呼吸防護口罩最主要的作用,是對細菌或者顆粒進行過濾阻截,從而對佩戴者起到呼吸防護作用。過濾效率不達標的產品,會使佩戴者直接暴露于病菌和PM2.5環境中,極大地增加了人們的患病風險。同理,防護效果亦是如此。通過分析歷史上暴發的鼠疫、西班牙大流感、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以及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倫敦毒霧事件、霧霾等,我們都能發現,口罩的過濾效率和防護效果的重要性,其質量不達標時存在安全風險。
呼吸防護口罩另一個風險點是通氣阻力(氣流阻力、壓力差、吸氣阻力、呼氣阻力),當口罩的“心臟”熔噴布質量達不到防護要求時,或為取得更好的過濾效率,有些廠家用增加中間層的層數或者改用更為致密的材料制作口罩,這樣將會極大地增加口罩通氣阻力,該指標不符合,不僅僅是影響佩戴者的舒適感等使用體驗,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窒息等危險發生。
國內外口罩類主要法規和標準的核心技術[1-2]要求如表1所示。由以上分析及表1可知,過濾效率或防護效果、通氣阻力(氣流阻力、壓力差、吸氣阻力、呼氣阻力)在國內外相關技術法規和標準中均得到嚴格要求和限定,是呼吸防護口罩最為核心的質量安全項目,因此,本研究也主要對以上項目進行風險監測。

表1 國內外口罩類主要法規和標準要求核心技術要求
為盡可能貼近消費者的實際口罩采購模式,結合疫情期間難以出門采購口罩的客觀現實,本次風險監測樣品主要采取網絡上購樣模式。選取量大面廣的企業為主,兼顧大、中、小等各品牌類型企業生產的產品。
采樣型號或規格:根據產品的銷售單元(件、套)抽取相同款式、顏色的被檢樣品。
采樣數量和批次:每批次(同款同花同色)抽取樣品20件,帶回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采樣批次30批次。各類口罩采樣批次及測試項目如表2所示。

表2 各類口罩采樣批次及測試項目
本次風險監測采樣的30批次口罩產品的生產企業,分布于全國各地,產品均在各線上平臺面向廣東消費者銷售。生產企業規模統計如圖1所示,注冊資本千萬以上的大型企業18家,注冊資本千萬以下百萬以上的中型企業7家,注冊資本百萬以下小型企業4家,未標注廠名的企業1家。

圖1 生產企業規模分布
監測指標的測試方法依據相應產品標準[3-7]規定的方法進行,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風險監測項目測試指標與測試方法
鑒于目前口罩出口時的質量爭議,本次風險監測還對符合GB 2626—2006《呼吸防護用品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標準的風險監測樣品,同時采用BS EN 149-2001標準進行呼吸阻力測試,并將檢測結果進行比對分析,考察產品標準符合性風險,為該類產品出口提供參考意見。
(1)監測總體情況。本次風險監測采樣30批次。不符合產品7批次,產品總體不符合率23.3%。
(2)分類統計結果。本次風險監測,通氣阻力(氣流阻力、壓力差、吸氣阻力、呼氣阻力)不符合產品0批次,不符合率0;鹽性過濾效率不符合產品7批次,不符合率23.3%(細菌過濾效率不符合產品0批次,不符合率0);防護效果不符合產品5批次(僅有5批次樣品須測防護效果),不符合率100%。

圖2 監測項目分類統計
本次風險監測采樣醫用防護口罩5批次,不符合0批次;醫用外科口罩5批次,不符合0批次;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5批次,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10批次,不符合2批次;日常防護型口罩5批次,不符合5批次。

圖3 采用標準分類統計
本次風險監測采樣生產企業大型企業18批次,不符合3批次,產品不符合率16.7%;中型企業7批次,不符合1批次,產品不符合率14.3%;小型企業4批次,不符合3批次,產品不符合率75%。

圖4 企業規模分類統計
本次風險監測采樣執行GB 2626—2006標準的樣品10批次,同時采用BS EN 149—2001標準進行呼吸阻力測試,結果顯示采樣的10批次樣品在進行以上兩種標準測試時,結果并無顯著差異。
(1)風險評估方法構建。本次風險監測參考GB/T 22760—2008《消費品安全風險評估通則》[8],依據傷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傷害發生的程度進行劃分。
(2)可能導致的傷害程度分級。環境空氣中懸浮的微生物被認為是引起呼吸系統感染、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關鍵因素。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大量流行病學證據表明,PM2.5可增加患急性呼吸道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會誘發肺癌、COPD(慢性阻塞型肺炎)、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影響人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概率明顯升高。呼吸防護口罩的過濾效率不達標,會將佩戴者直接暴露于病菌和PM2.5環境中,極大地增加了人們的患病風險。過濾效率不達標的口罩,無法阻擋病毒通過唾液飛沫傳播,從而會導致疫情傳播得更為迅速,極大地增加了疫情防控困難。呼吸阻力不符合的口罩,可能會導致佩戴者呼吸困難,甚至導致窒息事件的發生。
根據過濾效率評估口罩佩戴者暴露在PM2.5和病毒環境中可能導致的傷害性。當過濾效率在80%~90%,可能會導致少量的PM2.5透過口罩進入人體;過濾效率在60%~80%,可能會導致較多的PM2.5透過口罩進入人體,少量病毒透過口罩進入人體;過濾效率為30%~60%,可能會導致大量的PM2.5透過口罩進入人體,較多病毒透過口罩進入人體;過濾效率低于30%,可能會導致很多的PM2.5透過口罩進入人體,大量病毒透過口罩進入人體。過濾效率不符合可能導致的傷害程度分級如表4所示。

表4 過濾效率不符合可能導致的傷害程度分級
(3)傷害發生的可能性評估。根據前面闡述,執行標準為GB 2626—2019的日常防護口罩過濾效率≤50%、執行標準為GB/T 32610—2016的日常防護口罩過濾效率≤30%均不屬于小概率事件,有一定的發生可能性,所以可能性類型為Ⅲ;傷害程度分別為嚴重和非常嚴重。參照GB/T 22760—2008《消費品安全風險評估通則》消費品危害的風險等級劃分方法,判定日常防護口罩(執行標準為GB 2626—2019和GB/T 32610—2016)過濾效率不符合可能導致的風險等級為嚴重風險,見表5。

表5 口罩過濾效率不符合可能導致危害的風險等級劃分
通氣阻力(氣流阻力、壓力差、吸氣阻力、呼氣阻力)以及醫用口罩(執行標準為GB 19083—2010、YY 0469—2011、YY/T 0969—2013)過濾效率不符合情況在本次風險監測中未見出現,可能導致的風險等級為可容許風險;歐盟個人防護口罩檢測標準EN 149—2001同GB 2626—2006內容大致類似,只是個別參數有些差異。某些重要參數(比如顆粒物過濾效率)中國GB 2626—2006甚至高于歐盟標準。中國的KN95如果能滿足GB 2626—2006的要求,也就基本可以滿足歐盟BS EN 149—2001的要求。因此,EN 149—2001同GB 2626—2006標準差異風險等級為可容許風險。
基于風險監測的呼吸防護口罩產品質量安全分析結果顯示,所監測的樣品中,23.3%的樣品過濾效率未能達到產品明示的質量要求,防護效果項目存在的風險尤其嚴重。這些不達標的樣品流入市場,不僅嚴重損害消費者的權益,更會極大地傷害使用者的人身健康,在疫情期間,會導致疫情傳播得更為迅速,極大地增加疫情防控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