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易清
非遺進高校,教學促傳承
從《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的走俏,到漢服熱、“國潮”崛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新的流行語境下重新煥發生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彝族服飾
隨著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國人越來越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社會都具有深刻的意義。人是傳承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載體,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有責任、有義務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進高校教學中,實現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能培養出高校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管是口頭文學還是表演形式,亦或是傳統的手工藝等都蘊含著不同的美,學生在充分認識了解后會受其感染,對自身審美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幫助。
創新能力是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高標準要求,創新型人才也是我國文化產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學生在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眼界更加開闊、見識更廣,思維的發散能力隨之提升,進入社會后也更受歡迎。
現階段,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突破同質化辦學格局,提升高校辦學特色,是目前高校提升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2002年,各界專家就已經達成共識,要在高校設置“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課程。各地的很多高校身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地,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這種文化的起源、發展過程,以及現今的發展狀況,也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學習這種文化,更具有地域優勢,也更利于學生理解感受。
此外,高校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能夠將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技藝及工藝等帶入學校,使其能夠交流碰撞,產生新的想法,有利于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科學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與學生所學課程的契合點,也尤為重要。設置此類課程的目的,一是對非遺的保護,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傳承下去,二是希望高校人才在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時,能夠有所感悟、有所創新,創造出更多的文化產品,傳播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
高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具有針對性。可以選擇校區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資源進課堂,也可以選擇與學生所學專業內容上有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課堂,又或者是近段時間受到廣泛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圖片、視頻、文字等都是不錯的手段。


>>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學習以外,也可以采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所在地實地考察研究,身臨其境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走進民間、走進發源地,不斷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承過程中發揮其獨特價值。另外,學校也可以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家學者走進校園,為學生們開設專題系列講座,讓更多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在學校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社團,邀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入研究的教師或學者加入,并在校園里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團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的美景、美食、好曲、好戲等展示出來,也是高校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絕佳手段。這樣既可以吸引更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學生加入社團,也可以在大范圍內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社團成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播與分享,讓更多人學生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就有動力更進一步研究,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精彩,激發傳承與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決心。
為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師生之間的影響力,還可以邀請全校師生一同參與全校范圍內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賽。參賽人員可以選擇某個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用多種方式將其在大賽中完整介紹,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有哪些項目,了解地方的特色。參賽人員介紹完以后,非參賽人員可以發起投票活動,評選最受學生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投票。對于受歡迎程度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學校可以將其展示在文化廣場上,以供學生后期繼續學習。學生通過參與這樣的活動,能夠更進一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會在今后的學習中對喜愛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繼續深入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在競爭力日漸增強的今天,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的必要之舉。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要肩負起發揚傳統文化的重擔。科學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開展相關活動,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成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