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宇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山西 長治046000)
脊髓損傷多因外力間接或直接作用于脊髓導致,該病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疼痛,具有高發生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脊髓損傷可歸于中醫“體惰”范疇,中醫治療該病以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為主[2]。本研究探討復元活血湯加減聯合電針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長治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收治的脊髓損傷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4~55歲,平均(34.67±3.22)歲;病程13~35d,平均(21.98±5.19)d;損傷平面:腰段脊髓19例,胸段脊髓21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3~55歲,平均(34.89±3.12)歲;病程12~35d,平均(22.12±5.34)d;損傷平面:腰段脊髓17例,胸段脊髓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06)。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新鮮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評估與治療〉的專家共識》[3]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X線片、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②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氣虛脈絡阻證的診斷標準。主癥:肢體無力,拘急痙攣,經脈弛緩;次癥:行動障礙,神倦乏力;舌脈:舌質淡或紫暗,苔薄白,脈細澀。③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高血壓病或糖尿病者;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
2.1 對照組 采用電針治療。主穴:長強、夾脊(雙側)。采用0.35mm×40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穴位消毒后刺入10~32mm,具體深度依據肌肉情況掌握,得氣后提插捻轉以增強針感,連接電針儀(衡水凱鑫商貿有限公司,KWD-80811型),弛緩性癱瘓患者選擇斷續波,痙攣性癱瘓患者選擇連續波,每次30min,每日1次。臨證加減:下肢癱瘓者,選足三里、三陰交、太溪、陽陵泉、伏兔作為配穴;上肢癱瘓者,選曲池、曲澤、手三里、外關作為配穴;二便功能障礙者,選膀胱俞、關元、氣海、腎俞、次髎作為配穴。治療2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復元活血湯治療。方藥組成:當歸10g,柴胡15g,紅花10g,天花粉10g,大黃15g,桃仁15g,甘草片6g。上述中藥煎煮去留汁400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隨癥加減:抽搐、痙攣者,加伸筋草10g,鉤藤10g(后下);疼痛嚴重者,加地龍10g;大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10g,覆盆子10g。30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無力、拘急痙攣、筋脈弛緩、神倦乏力、行動障礙等癥狀變化情況,并依據癥狀嚴重程度分級評分。無癥狀為0分,輕度為2分,中度為4分,重度為6分,總分為30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②神經營養因子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中神經生長因子(NGF)、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胰島素樣神經生長因子-1(IGF-1)水平。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脊髓損傷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脊髓損傷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觀察組 40 21.45±1.20 7.69±0.77△▲對照組 40 21.03±0.83 11.10±1.55△
(2)神經營養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DNF、NGF、IGF-1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DNF、NGF、IGF-1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脊髓損傷患者治療前后神經營養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脊髓損傷患者治療前后神經營養因子水平比較(±s)
注:1.NGF,神經生長因子;BDNF,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IGF-1,胰島素樣神經生長因子-1。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BDNG(ng/mL)NGF(pg/mL) IGF-1(μg/mL)觀察組 40 治療前 3.10±0.86 103.12±20.63 73.52±15.03治療后 4.69±1.13△▲ 156.01±23.14△▲ 108.59±24.84△▲對照組 40 治療前 3.05±0.92 102.71±20.59 73.21±14.26治療后 3.87±1.01△ 135.26±22.31△ 90.54±23.18△
脊髓損傷主要臨床癥狀為損傷平面以下出現病理反射、運動及感覺功能異常等。該病屬中醫“體惰”范疇,“體惰”最早見于《靈樞·寒熱病》,其言:“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筆者認為,外傷脊骨,內損督脈,督脈受損使氣化不能、腎陽不足,導致二便失調;督脈受損使氣血阻滯、瘀血停滯,可致四肢不利,反射、感覺、運動功能受損;督脈阻滯久而不通,使脈絡閉阻、脾腎陽氣耗傷、筋脈肌肉失養、正氣虧虛,致使肢體痿廢。因此,該病主要病位在督脈,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脈絡瘀阻,機體運化功能減退,氣血不暢,轉輸不利,氣滯血瘀,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失于滋養,出現肢體無力萎縮。脈絡瘀阻造成機體產生病理產物,病理產物又成為致病因素。研究顯示[5],人體血液流變學改變,血液流動受阻,血小板聚集,使脂質積于管壁,導致微小血管阻塞,進而造成神經營養功能損傷,脊髓損傷發展。可見,脊髓損傷的根本致病要素為虛,重要病理產物和病理因素為瘀,虛、瘀可相互影響與制約[5]。
針灸、中藥是中醫治療脊髓損傷的主要手段,疏經通絡、祛瘀活血為主要治則。電針可行氣通絡止痛、調整氣機、調和經脈氣血,醫者治療時應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針刺手法及下針深淺程度。《素問·齊刺》要求對針刺秉持“刺骨者無傷筋骨,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骨”的原則。另外,醫者治療時應采用循經取穴、以痛為腧的方法,根據患者疼痛的癥狀、部位與體征,針灸不同的穴位,同時配合針刺手法保證效果。對于脊髓損傷患者,主要針灸長強、夾脊穴以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運動,改善運動障礙[6]。電針治療脊髓損傷具有一定療效,但亦有研究指出中藥聯合電針治療療效優于單獨采用電針治療。
復元活血湯由李東垣所創,載于《醫學發明》,可活血祛瘀,疏肝行氣通絡,主治跌打損傷、血瘀氣滯之痛證。復元活血湯中柴胡疏肝解郁,升陽舉陷;大黃破血逐瘀,滌蕩積滯;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當歸補氣和血;天花粉滋陰潤肺;甘草清熱解毒。諸藥合用,使氣行絡通,瘀血新生,脅痛自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BDNF、NGF、IGF-1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復元活血湯加減聯合電針治療脊髓損傷患者具有積極作用,可減輕臨床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分析其原因在于,復元活血湯能夠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痙攣,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同時電針還可抑制自由基釋放、降低Ca2+等作用,促進NGF、BDNF釋放,進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7]。
綜上所述,復元活血湯加減聯合電針治療脊髓損傷,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臨床價值較高。本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如電針的療效受其介入時長、波形選擇、頻率快慢等影響,針刺手法尚無統一的標準,臨床缺乏精確的電針治療方案,中藥用藥、劑量等因素變化較大,未予以遠期療效觀察等,仍需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