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纏石,王 韻,張立剛,邊會農,劉 姚*,羅彩萍,趙素萍
1 陜西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陜西西安 710014
2 寶雞市畜牧獸醫中心,陜西寶雞 721000
3 隴縣畜牧工作站,陜西寶雞 721200
4 麟游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陜西寶雞 721500
“世界羊奶看中國,中國羊奶看陜西”。陜西省關中地區具備優勢區的自然條件、合理優良的產業布局、健全先進的服務體系和持續有力的政策推動,培育造就了基礎深厚、集聚度高、競爭力強的奶山羊產業。近年來,陜西省把奶山羊產業作為實施特色農業“3+X”工程建設的優勢產業,堅持抓良種、建基地、強加工、促融合,全力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奶山羊存欄量、羊奶產量、羊奶加工能力、羊乳制品產量和市場占有量均穩居全國第一位。在全省奶山羊全產業鏈建設和奶山羊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對富平縣、隴縣、藍田縣、臨潼區、閻良區和蒲城縣6個重點縣(區)的奶山羊產業發展情況及35個奶山羊養殖場(戶)進行調研,掌握了生產一線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并針對全省奶山羊發展現狀,提出了發展的具體措施,為加快推進奶山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陜西省奶山羊品種主要為關中奶山羊和西農薩能奶山羊。2019年,全省奶山羊存欄131.0萬只、羊奶產量52.0萬噸,分別占到全國的40.00%和55.00%;羊乳制品產量8.2萬噸,產品份額占到全國市場80.00%以上,嬰幼兒配方羊乳粉占全國市場份額95.00%以上[1]。奶山羊產業已成為全省區域經濟的重點產業。
1.1.1 基本情況
調研的6個重點縣(區)奶山羊產業產值32.9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53.14%,占農業總產值的13.97%;奶山羊存欄量83.2萬只,占全省奶山羊總存欄的63.51%;存欄200只以上的奶山羊規模養殖場810個,奶山羊存欄23.5萬只,占總存欄量的28.26%。
1.1.2 奶山羊群體結構趨于優化
據調查,2020年9月底,6個縣(區)成年母羊、育成母羊、羔羊、種公羊和育肥羊分別占總存欄量的55.10%、29.20%、6.30%、0.80%和8.60%(圖1),35個奶山羊養殖場(戶)成年母羊、育成母羊、羔羊、種公羊和育肥羊分別占總存欄量的61.20%、27.60%、3.10%、2.20%和6.00%,總體存欄結構趨于優化,散養戶種公羊存欄偏低,規模場存欄結構基本合理。

圖1 奶山羊存欄結構圖
1.1.3 奶山羊規模化發展逐步提升
通過全省“3+X”奶山羊全產業鏈示范縣項目的實施,扶持發展了一批奶山羊規模養殖場和家庭牧場,規模養殖比例顯著提高。據統計,6個縣(區)存欄200只以上、單獨建場、人畜分離的奶山羊規模養殖場共計有810個,奶山羊存欄占總存欄的28.30%,較2019年底提升3.2個百分點;調查的35個奶山羊場(戶)中,舍飼養殖方式占調查總數的91.42%,舍飼養殖、規模養殖已成為奶山羊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奶山羊養殖從傳統的庭院式分散養殖逐步向適度規模養殖和標準化規模養殖轉變。
1.1.4 奶山羊良種發展成效顯著
調查的35個奶山羊養殖場(戶)中,自群繁育擴繁的場(戶)25個,從本地或外地購進擴繁飼養的場(戶)10個;飼養薩能奶山羊的場(戶)5個,飼養關中奶山羊的場(戶)30個;2020年秋季參配母羊平均受胎率達到92.37%,開展人工授精的場(戶)17個,本交配種的場(戶)18個。數據顯示,陜西奶山羊養殖良種發展成效顯著,薩能奶山羊和關中奶山羊成為陜西奶山羊養殖的主要品種,人工授精等良種繁育技術推廣力度較大,自繁自育養殖模式已成為陜西奶山羊養殖的主流模式。
1.1.5 奶山羊產奶量穩步提高
2020年,全省奶山羊產奶時間主要集中在1—11月,平均產奶期較2019年延長15~20天,平均單產穩步提高。據監測,2020年,150個散養戶平均成母羊單產335.20kg,50個規模養殖場平均成母羊單產275.40kg,分別較2019年增長7.60%和18.40%。調查的35個奶山羊場(戶)平均泌乳羊日產奶量2.24kg/只,群體最高日均產奶量2.60kg/只,個體最高日均產奶量4.13kg/只。全省奶山羊總體產奶性能優良,泌乳性能穩定,生產性能逐年穩步提升。
1.1.6 羊乳企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全省羊乳制品和生鮮羊乳生產銷售持續向好,乳品企業持續發展,在奶山羊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龍頭引領和龍頭帶動作用,為奶山羊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陜西共計有34家羊乳企業,其中包括19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羊乳產品占全國80.00%以上,調查的6個縣(區)共有羊乳企業14個,2020年1—9月羊乳企業平均每月收購生鮮羊乳約4.4萬噸。
1.1.7 高度重視疫病防控
調查中,35個奶山羊養殖場(戶)均有防疫措施,設有進出消毒設施,擠奶器清洗消毒設備,疫病防控管理比較規范,疫病防控力度大,重視度高,所有場(戶)按照奶山羊免疫程序進行防疫,除口蹄疫、小反芻獸疫2個強制免疫病種外,大部分養殖場(戶)自行購買三聯四防、羊痘、傳染性胸膜肺炎、羊鏈球菌病等疫苗進行防控。調查中發現,乳房炎、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仍然是奶山羊養殖中常見病類,通過隔離治療、擠奶分離等手段,強化日常管控,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使奶山羊疾病可防可控,促進了奶山羊的群體發展。
1.2.1 生鮮羊乳市場價格情況
生鮮羊乳價格波動較大,2018年是截至目前生鮮羊乳行情最好的一年,全省平均羊乳收購價格為7.10元/kg,最高達到8.50元/kg;2019年3月以來逐漸振蕩回落,12月降至4.85元/kg,之后振蕩回升;截至2020年12月,全省生鮮羊乳價格上升至6.25元/kg,較2019年12月增長28.87%。2021年處于小幅震蕩期,生鮮羊乳價格趨于穩定,較生鮮牛乳平均高出2.00元/kg左右。調研發現,規模場生鮮羊乳平均價格高于散養戶0.30~0.80元/kg;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平均收購價高于其他乳品企業0.3~0.5元/kg;同時個別縣(區)對養殖場(戶)進行生鮮羊乳銷售補貼,促進了奶山羊產業發展。
1.2.2 飼料投入使用情況
飼草飼料是奶山羊養殖的主要投入。從飼料費用投入分析,精飼料和粗飼料的投入分別占飼料總投入的49.00%和51.00%,比例接近1∶1。從飼料使用量分析,精飼料和粗飼料用量分別占飼料總用量的34.00%和66.00%,比例接近1∶2。從飼料投入種類分析,粗飼料中青干苜蓿、花生秧、青貯玉米占比分別為32.30%、31.10%和21.80%,三種粗飼料的用量占比高達85.00%,是奶山羊粗飼料的主要來源;精飼料中自配料、配合料的比重為34.70%和65.30%。從飼料種類分析,粗飼料中花生秧使用場(戶)最多,達到26家,占總場(戶)的74.29%,精飼料中配合飼料使用場(戶)22家,占總場(戶)的62.86%,配合飼料仍然是奶山羊養殖中深受歡迎的主要精飼料(表1)。

表1 飼料投入匯總調查表
1.2.3 養殖效益情況
奶山羊養殖效益較高,據對35個奶山羊場(戶)調查,奶山羊養殖收入主要為生鮮羊乳、公羔和淘汰羊銷售,占總收入的97.80%;支出主要為購入飼料,粗飼料和精飼料的購入費用占總支出的91.00%,平均每只成母羊年均支出3020.1元,年均收入4110.0元,年利潤達1089.9元,存欄200只的奶山羊規模養殖場,年均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表2)。

表2 奶山羊場(戶)養殖效益調查匯總表
全省奶山羊存欄數量大,規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但較其他畜種來說,規模化程度仍然偏低,標準化發展滯后。據行業統計,2019年全省奶山羊年存欄100只以上規模場1414個,奶山羊存欄占全省總存欄的25.10%,存欄1000只以上規模場僅41個,奶山羊存欄占全省的比重不足0.10%。全省奶山羊養殖仍然以100只以下的散戶為主,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制約了奶山羊現代化全產業鏈發展。
近年來,隨著扶貧攻堅工作和全省奶山羊產業發展布局,奶山羊產業政策較好,養殖數量大幅提升。但養殖場(戶)對良種繁育認識不到位、不重視,養殖檔案混亂,系譜資料不全,選育措施滯后,部分養殖場(戶)還存在品種混亂、雜交亂配現象,留做種用的羊只大多達不到種羊條件,致使優質品種的利用效果難以顯現。種羊數量少、良種覆蓋率低、人工斷奶過早、羔羊選淘率過高、追求高產群體心切,導致奶山羊擴繁增量速度緩慢。調查顯示,35個養殖場(戶)中僅有3個通過配種站進行配種,占調查總數的8.57%,大部分奶山羊場按“母羊產奶量2.0~2.5kg以上、羔羊出生重2.5kg以上”的標準選留羔羊,公母羊比例為1∶114,選育標準低,公母比例低,制約奶山羊良種繁育的發展。2020年,陜西省逐步對奶山羊種羊開展鑒定工作,認定支持核心育種場,并建立電子信息檔案,促進良種體系建設。
產奶量低一直是奶山羊養殖業發展的瓶頸性問題,這一問題的科技攻關研究深度不夠,課題研究力度不大,個別研究成果在實際應用中推廣率不高,致使養殖科技含量低,生產發展速度較緩慢。調查顯示,35個奶山羊場(戶)中開展人工授精技術的17個,占48.57%;選用配合飼料的22個,占62.85%,科技應用率較低;2020年春季產羔率174.00%,成活率81.73%,留群率47.8%,同時存欄泌乳羊占總存欄的比重僅為53.80%,群體平均日產奶量2.24kg/只,散養戶奶山羊產奶量平均高于規模場0.80~1.80kg/只,羔羊成活率偏低,選淘率過高,泌乳羊比重低,產奶量提升速度慢。
調查的6個縣(區)機械化擠奶比例高達94.00%左右,采用集中擠奶站的僅有1個,50.00%以上仍采用手推式擠奶器在羊床或圈舍擠奶,簡單的擠奶方式與標準化養殖不相匹配。采用“養殖場-羊乳企業”交奶模式的場4個,采用“羊乳企業-養殖場(上門收購)”的場6個,71.00%的養殖場(戶)采用養殖場(戶)-收奶員-奶站-羊乳企業的模式銷售生鮮羊乳,收購環節較多,收購成本增加,養殖場(戶)到手奶價較低,奶源質量安全無法保障,為穩定提高奶價、增加養殖場收入帶來挑戰。
經調查,全省奶山羊飼草主要以苜蓿、燕麥、青貯玉米、花生秧為主,而使用量較大的3種粗飼料里,苜蓿和玉米青貯接近一半是外購,花生秧基本全部從河南、山東等地外購,粗飼料成本較大(平均每只奶山羊每年飼草投入1306.7元)。當地特有飼草未能利用,造成資源浪費,成本加大,產出效率低,是奶山羊產業提質增效的主要瓶頸。同時,奶山羊精飼料成本在3.0元/kg左右,日投喂量一般不低于1.5kg/只。奶山羊精料價格上漲,精飼料投喂量逐漸增大,隨著精料型飼喂方式依賴性逐漸增強,奶山羊養殖成本逐漸加大。
雖然奶山羊從奶源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到產品營銷的產業鏈已基本形成,但具備自有牧場的羊乳企業數量較少,羊乳制品質量難以追溯。目前,羊乳制品逐漸被大家認可,但受眾面較窄,產品多以奶粉為主,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2]。
從奶山羊產業發展的布局規劃入手,以奶山羊種羊場的建設、選育和認定工作為出發點,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奶山羊養殖場為重心,統一規劃,合理建設布局,系統配置資源。建設種公羊站,確立核心育種場,開展種公羊和基礎母羊的鑒定,嚴格種羊標準;建設良種奶山羊種質資源庫和檔案庫;大力推行種羊定期輪換制度、鮮精人工授精技術等,利用現代繁育技術,加速奶山羊遺傳改良進程,推進全省奶山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為全省奶山羊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3]。
強化科技研發,提升產業引領作用,增加奶山羊養殖科技含量,提高生產效益,全面推進奶山羊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3.2.1 加速生產技術的研究進程
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力量,組建專家團隊,建立科學的奶山羊生產技術體系[4]。縱覽大局,注重產業,深入生產一線調研,圍繞奶山羊生產的瓶頸性難題,確立奶山羊發展專項性研究課題。集中力量、集中經費,開展深入的科技攻關,破解奶山羊養殖亟需的生產技術,在規模奶山羊場單產水平提升上有突破,在實用新型技術上有創新,在前沿技術發展上有進展,為產業發展注入高新技術的血液,促進現代奶山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3.2.2 加大技術成果示范推廣力度
一是進一步健全基層畜牧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尤其是鄉鎮站的建設,理順管理職能,增加編制,擴充人員,從體系上為科技推廣打牢根基。二是各級技術推廣單位要集成奶山羊綜合配套技術,從場區建設、設施配套、飼草飼料、生產技術、標準化管理等方面,形成實用性、科學性、高效性的綜合奶山羊養殖技術,制定生產管理技術標準和規范,開展全面推廣。三是省市縣各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在奶山羊重點縣,每縣建立1個奶山羊綜合配套技術示范基地,將奶山羊養殖最新技術、高新技術以及綜合生產技術進行集中示范,樹立典型樣板,以點帶面,輻射推進奶山羊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四是加大基層培訓力度,開展不同方式、多層次、廣范圍的奶山羊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實施基層站技術人員包村、駐場的實地指導,增強奶山羊養殖場(戶)理論基礎,強化實踐應用,提高奶山羊科技推廣率。
生鮮羊乳生產分散,收購環節多,加強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的監管,確保生產加工的羊乳制品質量安全。
3.3.1 生產環節推行性能測定
在規模奶山羊場實施生鮮羊乳質量監測,對生鮮羊乳中體細胞數、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等指標進行月度測定,分析評判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日糧調配,強化生產管理,提高奶山羊單產水平,提升生鮮羊乳質量,推進奶山羊場標準化建設和管理。
3.3.2 收購環節全程監控
鼓勵和支持羊乳企業在分散的奶山羊養殖區域建設標準化機械擠奶站,推行規模養殖場實施標準化機械擠奶,推行“養殖場-羊乳企業”生鮮羊乳直供一站式收購模式,減少生鮮乳收購環節,嚴格執行擠奶規程,全面普及管道奶。建立健全機械化擠奶站和生鮮羊乳收購、運輸車輛的全程監控機制,保障生鮮乳生產、收購和運輸環節的質量安全。
3.3.3 實施生鮮羊乳優質優價
建立生鮮羊乳行業收購價格協調指導機制,推行實施生鮮羊乳優質優價,保護生產者權益,促進奶山羊養殖場(戶)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提升奶山羊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奶山羊產業提質增效。
充分利用當地飼草資源,引進優質高產牧草,擴大人工種草面積,研究飼料配方,創新供應模式,為奶山羊產業發展提供飼草飼料來源。
3.4.1 提升飼草供應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關中地區玉米種植習慣,推廣青貯玉米種植和技術,實施全株玉米青貯,拓展奶山羊飼草資源。二是充分利用陜西紫花苜蓿優質牧草品種,引進優質高產禾本科牧草品種,合理規劃,優化資源,加大力度開展人工種草,實施保護價收儲政策,建立基本固定的優質飼草種植基地,保障奶山羊飼草供應。
3.4.2 加快飼料配方的研究進程
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科研資源,加大農副產品飼料化、新型可替代飼料資源開發等研究,加快奶山羊飼料配方的試驗研究,形成系統性的奶山羊專用飼料配方,強化適口性、喜食性,提高奶山羊飼料轉化率和營養水平[5]。
3.4.3 創新飼草供應方式
鼓勵和支持企業建設區域性飼草加工基地建設,創新飼草飼料利用方式,探索開展飼草飼料綜合配送機制,形成收割、貯備、加工、供應的鏈條式模式,有效解決散養戶和小規模場飼草飼料成本居高問題,促進飼草飼料的合理配置,降低成本,高效利用飼草資源[6]。
奶山羊產業鏈條長,涉及部門多,要繼續完善各個相關領域之間的協作機制,建設集生產發展、精深加工、現代流通、文旅融合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3.5.1 延伸奶山羊產業鏈
一是優化產品結構,重點發展精深加工,依托大型龍頭企業布局加工產能,優化產品結構,實現產業鏈向下游縱深發展,使產品提檔升級,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加工產業集群。二是推進技術改革提升和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加強羊乳制品的多元化發展,重點在嬰幼兒配方乳粉、老年奶粉的營養配方上下功夫、謀思路、尋突破,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業消費升級[7]。三是拓展新興產業開發,在羊乳生產、加工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建設場區文化建設,與旅游部門協作,開發奶山羊相關擺件、掛件、紀念品等產品,引導支持農業生產觀光旅游,拓展新興產業發展渠道,增加產業收入。
3.5.2 強化品牌建設
創新政府與企業分工協作機制,挖掘羊乳地理標志、羊乳文化等資源,開展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和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推進奶山羊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商標創建,組織參加國內國際奶山羊發展展會、全國乳制品博覽會、展銷會等大型展示平臺,通過多渠道、廣范圍的宣傳和推介,樹品牌、拓渠道,進一步擴大“陜西奶山羊”區域公用品牌的覆蓋面和影響力[8]。
3.5.3 引導和促進羊乳制品的消費
以羊乳制品的營養為突破口,政府和企業聯手,創新新興銷售模式,加大宣傳和營銷活動。拓展電商、網絡等多種銷售渠道,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實體與網絡銷售相配套,促進羊奶產品的銷售。建議政府部門提高補貼資金,將羊奶納入中小學營養餐計劃,擴大羊奶產品的消費量,帶動奶山羊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