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493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8.3%,比2020年四季度增長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0%。
從同比看,在市場需求逐步恢復、上年基數較低、“就地過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一季度主要指標均呈現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3.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6%,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29.2%。
從季度環比看,主要指標繼續保持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增長1.86%,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增長2.06%。
從兩年平均增速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速接近10%。
數據還顯示,一季度,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9.9%、31.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7%、12.3%,均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增速。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開局良好。同時也要看到,國際疫情仍在蔓延,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部分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還面臨著比較多的困難。

4月19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在4月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季度,中歐班列延續強勁發展勢頭,開行3398列,發送貨物32.2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75%和84%,綜合重箱率96.5%。其中,去程1858列,發送貨物18.2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77%、91%,重箱率100%;回程1540列,發送貨物14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73%、77%,重箱率92%。截至3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運送防疫物資1104.6萬件,共計8.9萬噸。自去年5月份以來,中歐班列已連續11個月單月開行千列以上,開行規模和質量保持穩定。
4月7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因家庭和企業需求強勁,美國貿易逆差在2月份創下歷史上最高的單月貿易逆差紀錄。
美國2月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躍升4.8%,至711億美元。具體來看,美國2月份總進口下降0.7%,至2583億美元。商品進口下降0.9%,至2191億美元。在民用飛機、醫療設備和電氣設備等推動下,資本貨物進口創歷史新高。美國2月份出口下降2.6%,至1873億美元。其中商品出口下降3.5%,至1311億美元。分析認為出口下降或許是由于大部分地區遭遇了極端寒冷天氣。
在細分項目方面,2月份半導體進口額基本持平于50億美元,而芯片出口額下降超過4億美元,至48億美元。2月份汽車和消費品進口額下降,工業原料(包括石油)進口增長。媒體稱,服務業出口一直是美國對外貿易中最主要的順差來源,但由于全球多數國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需求不振,2月美國服務貿易順差降至169億美元,創下2012年以來的最低值。美國貿易逆差在2月份出現擴大,主要原因在于國內經濟復蘇帶動了企業和居民對于進口商品的需求。同時,全球芯片短缺導致福特等汽車公司減產,也影響了對外出口。

4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舉行半導體峰會。此次會議被稱為“白宮半導體與供應鏈韌性執行官峰會”,通用汽車、福特汽車、臺積電、三星電子、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戴爾、英特爾、惠普等公司的高管參加了會議。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杰克·沙利文、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布萊恩·迪斯、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也參加了此次峰會。
會上,拜登表示國會兩黨都已支持立法為半導體行業提供資金。此前,拜登曾宣布一項向半導體制造和研發投資500億美元的計劃,作為他兩萬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重振美國制造業的一部分。他表示:“芯片就是基礎設施。用于半導體行業的500億美元將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重建美國、保護供應鏈,并最終重振美國制造業?!?/p>
芯片短缺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汽車制造商不得不關閉工廠,而隨著人們花費更多時間呆在家里,消費電子行業迅速擴張,爭奪了有限的芯片供給。此次芯片危機已經影響了很多關鍵行業,其中汽車行業受到沖擊尤為嚴重。
此外,近年來美國半導體制造業份額急劇下降,在峰會上,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會長約翰·諾伊弗稱:“美國半導體公司占全球芯片銷售額的47%,但僅占全球產量的12%,這是由于美國將大部分制造業外包給了海外?!?/p>
據報道,目前,美國正在大力發展本土集成電路產業,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大研發支持力度。二是推動半導體產業鏈向美轉移。業界人士分析稱,此次白宮半導體峰會,正是拜登政府重振美國半導體計劃的關鍵一環。此次會議的短期訴求是為美國汽車產業解決缺芯之困,長期目標是提振美國的芯片制造能力。
4月16日,英國央行宣布,將聯合英國財政部成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工作組,以協調本國數字貨幣探索。
根據英國官方聲明,該工作組將協調數字貨幣的目標、使用場景、機會及風險等方面;探索并設定數字貨幣的研發、設計特征;支持對數字貨幣廣泛全面且一致的評估;同時監測國際數字貨幣發行動態,以確保英國處于前沿。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專家認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正蓬勃發展,但因其大多用于投機,由此不適合用作大規模的支付交易。數字貨幣仍處于早期階段,其好處尚未在實踐中得到證明,此外還附帶著網絡、數據隱私等風險。對英國、歐元區而言,數據隱私問題一直是其在探索數字貨幣進程中的首要顧慮與障礙。一項關于歐元區數字貨幣的民調顯示,隱私問題是民眾首要關切。
4月20日,國際能源署發布《2021年全球能源回顧》報告。根據報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能源需求下降4%,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降幅。國際能源署預計,隨著各國解除防疫限制措施并迎來經濟復蘇,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與去年相比將增加4.6%。
具體來說,202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預計比去年同期增加540萬桶,同比增長6%;在電力行業的帶動下,全球煤炭需求量今年預計將強勁反彈,同比增加4.5%;受亞洲和中東市場推動等因素影響,全球天然氣需求也將同比上漲3.2%。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同比增長8%以上,這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的年度增幅。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將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的三分之二。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預計約占全球的一半,其次是美國、歐盟和印度。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1年,隨著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需求激增以及經濟回暖,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前一年將增加15億噸多,增幅為4.8%,接近2018年至2019年的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