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

2020年12月16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出席歐洲議會,并發表講話。
實現戰略自主、維護“歐洲主權”,已經成為當下歐盟戰略轉型的主要目標。歐盟希望成為國際社會的“地緣政治力量”,但源于自身特性,軟實力仍然是歐盟尋求戰略自主的主要依托。近年來,歐盟日益希望使其軟實力具備“硬”的一面,尤其是試圖利用其龐大市場帶來的權力維護歐盟的利益和價值。
“榜樣性”吸引力是歐盟成為“規范性力量”的前提。在歐盟看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歷史與實踐所帶來的規范與價值觀具有“普世性”特征,有必要在全球加以推廣并為其他國家所接受。冷戰結束以來很長時間內,美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高歌猛進,多邊機制獲得各方青睞,“歐洲模式”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歐洲一體化取得的進展使歐洲國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即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的勝利是所謂“歷史的終結”,歐盟將成為未來世界秩序的典范。
在此背景下,歐盟雄心勃勃地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價值觀外交,在全球輸出“歐洲模式”,以實現國際社會的所謂“規范”和“治理”。2003年歐盟出臺的第一份《全球安全戰略》也申明了自身在國際關系中的規范性作用,強調“歐盟的發展造就了歐洲前所未有的穩定與和平,并通過傳播民主和法治,推動更多國家轉向民主政權”。首次將歐盟定義為規范性力量的英國學者伊恩·曼納斯認為歐盟權力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榜樣性”和輸出“規范”的能力,其核心規范主要關注和平、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權等領域,凸顯歐洲作為一支國際力量與物質性的經濟、軍事性力量的差異。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格局和秩序的深刻重組與歐盟內部多重危機相互疊加,改變了歐盟作為“規范性力量”的存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主導的自由主義秩序在其內部遭到質疑、多邊主義面臨挑戰,這些都削弱了歐盟賴以發揮規范性影響力的制度框架和戰略依托,嚴重制約了歐盟在全球規范和標準設置中的能力。更為嚴峻的是,在多重危機之下,歐盟的制度缺陷、治理能力赤字、成員國間的分歧和矛盾不斷暴露,嚴重折損了其“榜樣性”影響力。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環境和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博弈,歐盟試圖“硬化”其軟實力。在戰略自主話語下,歐盟規范性目標正從輸出“歐洲模式”向務實維護其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傾斜,以努力實現其經濟力量和規范性力量的融合。如果說在模式擴張目標下,歐盟規范的重點是推進歐式的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等價值觀原則,那么當前其規范的重點則是推行歐洲戰略自主范疇內的規則和標準,將價值觀原則標準化,以實現所謂歐盟利益與價值的統一。
歐洲統一大市場帶來的經濟影響力,是歐盟重新打造其規范性影響力的最主要依托。有關歐洲戰略自主的討論開始于防務與安全領域,但目前已經擴展至經濟、產業、技術、數據,甚至食品和衛生等領域。這種趨勢與歐盟自身的力量特性密切相關:其硬實力存在先天性缺陷,缺乏軍事力量支撐,因而只能更多依托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影響力。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聲稱,作為最大也是最富裕的內部市場,歐盟對于出口國具有吸引力,歐洲希望更好利用其作為“貿易超級力量”的戰略杠桿。針對歐盟2019~2024年戰略議程,馮德萊恩表示:“貿易不是目標,而是實現內部繁榮和對外輸出價值觀的手段。我將確保所有的貿易協定包含可持續發展章節和最高的氣候、環境、勞動保護標準?!?/p>
市場規?;A上衍生的規則制定力量,正成為歐盟硬實力訴求的主要依托。在其處于領先地位的領域內,歐盟正積極利用規則謀求競爭優勢,在其滯后的方面則試圖利用規則彌補硬實力方面的短板,加強內部產業保護。近年來,歐盟在產業、投資、競爭、數據等領域內修訂和出臺規則的速度前所未有。為保護所謂戰略資產,歐盟快速通過《歐盟外資安全審查條例》;為應對所謂不公平競爭,其發布《歐盟應對外部補貼白皮書》,醞釀推動歐盟競爭和補貼規則外化;在數字經濟領域,歐盟同樣擬通過《數字市場法案》和《數字服務法案》等彌補其產業短板。歐盟還通過其最新產業戰略表示將利用市場力量,推動新興產業標準的制定,避免歐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從《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到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紛紛啟動的數字稅,以及歐盟內部正討論實施的碳關稅以及強制性的《產業鏈盡職調查》相關立法,都表明歐盟正在利用其規范性力量和市場規模,積極為全球相關產業“制定標準”。
自“規范性力量”提出以來,國際社會始終對有關概念存在爭議,尤其是歐盟在所謂價值觀普世原則下干預別國內政、在國際社會中奉行雙重標準更是飽受質疑。不過較長時間以來,歐洲一體化的地區合作模式、歐在國際社會倡導的開放市場和多邊主義原則確實具有較強影響力。當下,在戰略自主目標下,歐盟試圖將其“規范性”影響力工具化,服務于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目標,利用市場力量“強化”和“外化”內部規則,并將人權、法治、民主等價值觀“標準化”“規則化”,納入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競爭中。這很可能會加劇歐盟面臨的身份危機。
在戰略自主目標下,歐盟更加強調地緣戰略利益,弱化開放與國際合作。其“規范性”力量或成為服務“歐洲優先”的工具,使歐洲日益走向保護主義,甚至導致歐盟實行“政治化”和“安全化”的對外經濟政策。這最終必將反噬歐洲的利益,并削弱其作為“模范性”力量的存在。在歐洲試圖通過創新多邊議程,運用單、雙邊手段輸出歐盟規則時,沒能正視當前國家間發展不平衡的事實。而如果不以多數國家的國際共識為基礎,只是從自身的戰略利益和標準出發,強勢推動所謂“規范”,不但無助于拯救碎片化的多邊國際秩序,還會讓歐洲自身成為多邊秩序的挑戰。
歐盟作為一支特殊的力量,欲在國際舞臺上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需要繼續踐行其長期主張的開放、自由、合作的多邊主義理念,遵循“多樣化中的統一”原則,尋求不同國家和文明之間的和平共處,求同存異,摒棄意識形態化的冷戰思維??v觀歷史,歐盟任何時候的發展、穩定和繁榮,都依托上述理念基礎上的內外秩序,而不是所謂的“實力政治”原則。否則只會令歐洲陷入更嚴重的分裂,戰略自主也將成為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