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期間,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助力“三大攻堅戰”為使命,以實現綠色轉型為著力點,全面完成了“十三五”產業發展規劃總體目標,持續推動公司做強做優做大,堅決扛起奉獻社會的央企重任。
“三色文化”融入責任管理,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中國華能秉承“三色公司”企業使命(服務國家戰略,保障能源安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紅色”公司;踐行能源革命,助力生態文明,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清潔能源電力的“綠色”公司;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的“藍色”公司),切實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交流,品牌項目穩步推進,社會形象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可持續發展模式持續完善。中國華能將“三色文化”融入企業發展全過程,提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四大責任”,發布可持續發展宣言,努力做“五個表率”,通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構建具有華能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社會責任品牌項目積極推進。努力探索履行社會責任的新思路,廣泛開展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參與精準扶貧等社會責任活動,“紅色行動計劃”“綠色行動計劃”“百千萬工程”“直過民族幫扶”等已成為中國華能履行社會責任的品牌項目,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溝通交流不斷加強。中國華能創新溝通方式,拓展溝通渠道,完善“日常、定期、專項”的“三位一體”溝通體系。與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共同開展“國企開放日”觀摩推進活動,承擔國資委社會責任價值課題研究任務,連續14年向社會公開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在國內發電企業中唯一連續9年獲得五星級評價。
秉承“三色公司”企業使命,助力企地共贏可持續發展
中國華能堅持把履行企業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貫穿于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在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保障能源供應,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精準扶貧,實現企地共贏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中國華能聚焦能源電力主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推進管理創新,企業規模實力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期間,裝機規模從1.62億千瓦增長至近2億千瓦,增長21.6%;發電量從6 578億千瓦時增長至7 000億千瓦時,增長6.4%;供熱面積突破8.4億平方米,供熱量突破4億吉焦,雙雙實現翻番;煤炭產能略有提升,達到8 500萬噸/年;資產總額從9 807億元提升至1.18萬億元,增長20.3%;資產負債率從82.6%降至70%以內;電力基層企業全口徑用工效率由0.76人/兆瓦提高到0.61人/兆瓦,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積極順應電力體制改革,深度參與市場交易,“十三五”期間平均電價下降超過8%,為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作出了重要貢獻。關閉規模小、競爭力弱的煤礦8處,退出產能1 244萬噸/年,超額完成去產能目標,煤炭去產能、調結構取得顯著成效。國際業務不斷擴大,經營能力顯著增強,風控能力持續提升,如:巴基斯坦薩希瓦爾煤電項目、柬埔寨桑河二級水電站、英國斯伯丁燃氣機組項目順利投產,開工建設歐洲最大的電池儲能項目英國門迪100兆瓦儲能項目和新加坡裕廊島海水淡化項目;境外裝機規模達到944萬千瓦,資產總額超過430億元,分布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緬甸、英國、柬埔寨和巴基斯坦6個國家,自2017年起連續4年實現盈利,2020年貢獻利潤近15億元人民幣。發揮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主席辦作用,搭建國際標準交流合作平臺,完成2項國際標準立項,實現國際標準“零”的突破。
堅持以轉型謀未來。中國華能率先提出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加快“兩線”“兩化”戰略布局,將風電、光伏作為未來發展的第一出路,堅定不移地發展清潔能源,綠色轉型邁出更大步伐。“十三五”期間,低碳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增加近3 000萬千瓦,達到7 192萬千瓦,比重從28.8%提升至36.5%,提高7.7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風電裝機2 530萬千瓦,較2015年新增1 022萬千瓦,增幅67.8%;光伏裝機645萬千瓦,較2015年新增528萬千瓦,增幅451.3%。“十三五”期間,新增清潔能源裝機占到全部新增裝機的42%,特別是2019年以來,綠色轉型步伐明顯加快,清潔能源投資在全部電力投資中比重超過了90%。海南昌江二期核電項目獲得核準,中國華能成為我國第4家具備控股建設大型壓水堆項目資質的發電集團;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順利完成雙堆冷試并啟動了雙堆熱試;山東石島灣壓水堆項目建議書、福建霞浦壓水堆明確技術路線申請已分別上報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三大核電基地”發展格局全面形成。
堅持以綠色筑根基。中國華能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持續推進煤電清潔高效利用,累計投入超過150億元全面實施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加快落實廢水治理、煤場及灰場治理等各項污染防治任務。“十三五”期間,建成國內首批1 000兆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和660兆瓦高效超超臨界機組,累計淘汰落后產能448.4萬千瓦,熱電聯產和30萬千瓦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占煤電機組比重達到91.8%。2020年年底,中國華能供電煤耗完成295.3克/千瓦時,廠用電率達到3.8%,較“十三五”初期分別下降10.4克/千瓦時和0.15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華能超低排放機組容量占比達到97%,完成“十三五”國家超低排放改造任務的11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三項污染物排放績效分別為0.072克/千瓦時、0.138克/千瓦時、0.010克/千瓦時,分別降低73%、52%、84%。華能萊蕪電廠百萬千瓦二次再熱機組發電效率、供電煤耗均刷新世界最好紀錄,獲得2018年度亞洲電力金獎。
堅持以創新添動力。中國華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能源電力領域科技前沿,積極探索和研發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清潔能源發電技術、清潔高效煤電技術、儲能技術、分布式發電技術以及能源互聯網等跨領域融合技術,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貢獻度不斷提升。世界首創水力式升船機、國際首臺機端次同步阻尼控制器、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承擔5項國務院國資委專項任務;牽頭6項、參與1項國家能源領域補短板項目,牽頭數量行業最多。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套全國產化DCS系統(分散控制系統)——華能睿渥,在福州、玉環電廠成功投用,標志著我國煤電領域核心控制設備實現完全自主可控。重型燃機項目獲工業和信息化部“兩機專項”支持,進入國內第一梯隊。研制出我國首套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工業示范裝置,捕集能耗國際領先。完成華能原創、世界原創COAP(低溫氧化吸附工藝) 技術的中試驗證,可實現煙氣污染物近零排放。率先建成我國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天津IGCC示范電站,并創造連續運行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700℃高溫合金超超臨界發電材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2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垃圾、污泥發電技術路線,并在岳陽、楊柳青等地示范應用。
堅持以履責保民生。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華能黨組聞令而動、及時部署,各級黨組織迅速響應、全面落實,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穩產保供和復工復產工作,在湖北、武漢主戰場,華能華中分公司和陽邏電廠逆行出征、抗疫保供,守住了城市“生命線”。中國華能秉承“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保護一方環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諧”的社會責任理念,以推動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自我發展為目標,在定點扶貧、對口支援和結對幫扶的貧困地區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50.5億元,選派621名干部奔赴扶貧一線,實施扶貧項目988個,資助貧困學生1.3萬人,幫助26.6萬人實現穩定脫貧。總部幫扶的3個貧困縣(區)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助力云南“直過民族”拉祜族、佤族22萬人實現整族脫貧。聚焦短板弱項,建設西藏派墨公路和瀾滄江475公里“沿江一縱”公路,“百縣萬村活動”解決陜北革命老區2萬多人缺水缺電缺路問題,同舟工程資助特殊貧困人口減輕就醫負擔,棟梁工程資助貧困學生、開展教師培訓和特色教學活動。發揮行業優勢,建成西藏最大水電站、新疆單體最大扶貧惠民工程和山東最大的光伏扶貧項目,投資開發瀾滄江12座水電站,推動25個市縣經濟發展;幫助西藏墨脫徹底解決4 033戶、1.5萬人用電問題;發行11億元“惠農貸”資產支持證券,為近10萬家農村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撐。突出產業扶貧,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阿合奇縣沙棘產業發展,轉化科研成果在瀾滄縣開展“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種植示范,“品牌扶貧”推動“陜北橫山羊肉”產值增加1.68億元,消費扶貧累計購買和幫助銷售農產品13 856萬元、3 466萬元。中國華能駐新疆阿合奇縣別迭里村“訪惠聚”工作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中國華能獲得我國慈善領域最高榮譽“中華慈善獎”,連續3年獲得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定點扶貧考核最優等級“好”的評價。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發展引領新責任。未來,中國華能將牢牢把握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這一重大使命,牢牢把握“四個革命、一個合作” 能源安全新戰略,牢牢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加快能源轉型這一發展大勢,牢牢把握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全力實現科技創新新領先、綠色轉型新領先、效益效率新領先、國際化發展新領先、公司治理新領先、黨建質量新領先,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華能力量!
(本文執筆人:李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