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川
中國自古以來就秉承著“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思想,在和諧中發展,穩步前進。和諧共生的觀念在中國人的文明中代代相傳,但又不得不承認,在對抗中成長是最為迅速的。回望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后世奠定深厚思想基礎。正是因為各國在相互對抗的過程中,又成秉持著和諧共生的思想理念,才使得時代發展如此迅速。
季羨林老先生說過:“構建和諧社會最要緊的是人內心的和諧,心的和諧。只有和諧的心,才能夠處理好同他人的和諧,同社會的和諧,以及同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坦誠相待奏響了和諧的韻律,國與國之間的互幫互助、友好合作演奏出時代的最強音。發展離不開合作,合作離不開互信,互信離不開和諧,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彼此獲益,攜手共進,才能讓“和諧”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可在和諧之余,我們必然躲不開摩擦與對抗,而這種過激的對抗總會伴隨著我們不愿見到的結果。
回想百年前的戰爭,不可否認的是,烽火連天,哀鴻遍野,卻又實實在在地加速了軍備發展、推動了人類的科技水平。雖然大量的科研成果投入其中,還誕生了飛機、汽艇以及各種各樣醫療產品,但是這種發展是有違天和的。又如冷戰促進蘇聯從一個落后農業生產國躍進為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可正因這一切都是從對抗中誕生的,于是便造成了國際局勢混亂、形勢危機等嚴重后果。
但眾所周知的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諧與對抗從來都不是絕對的對立關系。當今世界上逐漸形成多極化格局,正有利于人類向前穩步發展,各國從競爭中獲取動力,這種良性競爭既能激發各國追求更高目標的發展決心和動力,又能促進各國在和平、和諧、和睦中互利共贏。
人們喜愛對抗,是因為人們在對抗中可以找到樂趣;而中華民族倡導以和為貴,是因為我們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理念。倘若我們能夠在和諧相處的基礎上添加一些良性競爭,讓這種充滿樂趣的小對抗成為畫龍點睛的輔料,那么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必然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紅嶺中學 (廣東省深圳市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