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鑫
自小時候起,我們似乎就生活在一個“評價系統”中,從父母說“不聽話的孩子會被大灰狼叼走”開始,我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成就被不斷地評價,這種評價如影隨形,成為了我們認識世界和自己的標準。但當我們用這套標準去評價他人時,請務必謹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頗有感觸的事。在我們就他人的言論、行為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和評價時,需要注意的是:你可能并不充分了解他人的生活狀態,其結果便是“只有設身,沒有處地”,你會給出有失偏頗的評論。
常言道:人言可畏。評價他人的生活可能會冒犯甚至傷害。在心理學的精神分析領域,評價可被視為一種攻擊。當你開始評價別人的時候,你也是在用自己的價值系統和道德標準要求他人,而且沒有尊重他人的意志。毛姆曾言:“當我們評判別人時,我們不是通過真正的自我,而是用另外一種構想的自我形象來判斷他們,這種‘自我形象完全摒除了在任何人眼中會傷害到自己的虛榮或者體面的事物。”在評價的門檻越來越低的信息時代,被網民的輿論淹沒的受害者比比皆是。在這個時代,謹慎評論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噤若寒蟬,看到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的人也要裝聾作啞呢?當然不是。評價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規范的舉止、高尚的行為應該得到贊許,而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評價必不可少。完善的評價體系可以鼓勵人們積極行善,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古代,魏玄成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流芳百世;現代社會中,我們同樣需要警示與鞭策,才不至于隨波逐流,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拉康的鏡像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只有通過他人才能完成自我的認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避免成為像阿Q那樣自我封閉、喪失認知能力的愚者,也不應因為他人隨口幾句不負責任的評論就妄自菲薄、郁郁寡歡。作為評論者,在看到不義之事時,當然要勇敢地站出來打抱不平。但是,我們亦應注意,要謹慎地評價他人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對方的基礎上,給予建議和必要的鞭策,如此,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方能被徹底遏制。
評價是一種修行,在這個個體生活日趨透明化的時代,慎開評價金口,是一個惠及雙方的選擇。
上海市實驗學校 (上海市 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