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然
科技圈的老網紅、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今年“熱度”著實有點高。

數據來源:《2020年移動支付用戶問卷調查報告》
而“蹭馬斯克熱度”也成為了新的“財富密碼”,國內外網紅、明星和企業品牌排著隊想法兒“碰瓷”馬斯克。也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國內媒體才發現了一件大事:當年馬斯克曾出任CEO的PayPal最近全資收購了國付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移動支付這個概念曾經和馬斯克一樣,也是科技前沿的代名詞之一。不過隨著移動支付市場近年來迅速發展成熟,與馬斯克“想在火星上退休”的構想相比,移動支付倒是率先走進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成為了國內消費者的主要支付手段之一。
然而,移動支付在國內歷經多年發展,用戶對于產品的傾向和使用習慣都已經相對穩定,PayPal想要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分一杯羹,真的有可能嗎?
國人對移動支付的概念都已經十分熟悉了。簡單來說,移動支付就是借助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通過運營商提供的移動支付系統進行轉賬、繳費和購物等商業交易活動。
而放眼全國,移動支付現在已經完全滲透進了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日常的購物、公共出行的支出,還是商務旅行、投資理財以及各種公共事務費用的繳納,都可以通過移動支付進行,給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PayPal創始人之一的彼得·蒂爾與馬斯克
根據公開消息,在過去的一年里,拼多多、攜程、快手、字節跳動等互聯網企業紛紛購入支付牌照,意欲布局支付業務,而銀聯商務、連連支付、收錢吧三家支付機構也已經公布計劃在A股上市的信息,準備沖刺資本市場。
去年,知名支付服務提供商Worldpay發布了《2020年全球支付報告》。報告指出,中國2019年移動商務市場規模達到了9594億美金,是市場規模排名第二的美國(2506億美金)的近四倍、市場規模排名第三的英國(722億美金)的約13倍。
驚人的數據也揭示了這樣的現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移動商務市場在全球移動商務市場中仍將繼續“一騎絕塵”。
2018年,央行正式發布外商投資支付有關事宜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8)第7號,解除了對外資支付機構限制。
此后,不少被國內規模龐大的移動支付市場吸引的外資機構紛紛尋味而來,而PayPal就是其中之一。
關于PayPal的瑣碎往事這里不再贅述。不過,需要澄清的一點是,一些媒體喜歡稱PayPal為“馬斯克的PayPal”,但事實上,馬斯克很久以前便離開了PayPal,而他也并非PayPal的創始人,PayPal實際由硅谷傳奇馬克斯·萊文和彼得·蒂爾創立,而馬斯克創辦的則是后來選擇與PayPal合并的另一家支付公司X.com。
好了,現在拋開那些逸聞秘辛,讓我們看看PayPal究竟有多少實力。
在被支付寶超越之前,PayPal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公司,在歐美市場的滲透率常年穩居前列。而截至2020年,PayPal的業務已經覆蓋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近4億人的活躍用戶,同時可支持全球25種貨幣的交易,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支付公司。
而線上交易量的激增也使各大移動支付公司的股價順勢“起飛”。其中,PayPal的表現尤為出色,從年初的約100美元,飆升至年末的約240美元,上漲了一倍以上,被認為是2020年的首選股票。
金融行業從業者牛哥是八年的PayPal用戶,他將PayPal的優勢總結為三點:一是業務遍布全球,國際化程度高,是許多跨境貿易中首選的支付方式;二是有著完善的風險控制和安全保障機制,欺詐損失率長期處于業界最低水平,在世界范圍內有著良好的品牌信譽和龐大的用戶群;三是其支付方針傾向于保障買方的利益,買方關于交易內容的所有反饋、提議與申訴都會迅速獲得平臺的關注和處理。
在他看來,PayPal作為一家支付公司,擁有國際頂尖的影響力和良好的品牌信譽,又恰逢疫情背景下線上交易需求擴大的紅利,前景相當樂觀。
目前,順風順水的PayPal正有條不紊地推進著自家全球業務,而規模龐大的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正是它的下一個目標。
事實上,隨著國內近年來推出對內資和外資支付企業提供同等國民待遇、放開外資支付機構準入的系列政策,國內移動支付市場“雙向開放”程度逐步提高。不少海外支付機構都表達了想要進入國內市場的意愿,而PayPal算是這批有意愿進入國內市場的海外企業中的先行者。
不過,國內消費者的移動支付習慣已經趨于穩定,而支付寶、微信支付和云閃付等移動支付工具也已經占據了市場的大半江山。作為“外來和尚”,即便是強如PayPal,想要順利從國內市場中切下一塊蛋糕,恐怕也并非易事。
根據艾瑞咨詢統計,支付寶和財付通(含微信支付)在2020第一季度分別占據了市場交易規模的55.4%和38.8%,已然吞下了中國移動支付市場94.2%的份額。
而PayPal用以“借道”入華的國付寶,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依舊是泛泛無名之輩。
在被PayPal外資全資控股之前,國付寶是商務部直屬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發起的、具有國有背景的支付工具,具備多項支付許可,主要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在線支付服務,后來也開展了C端的移動支付服務。
然而,國付寶作為支付工具的口碑并不算好,由于對商戶的監管審查力度不足,它曾屢次被卷入金融詐騙事件中。在2018年8月6日,更是因為違反清算管理規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以及多項反洗錢條例,被央行開出了4646萬元的巨額罰單。
頻繁涉及違規操作的國付寶過去一直不被媒體看好,好在PayPal并不在意這個。全資控股國付寶,最大的意義在于讓PayPal擁有了在中國市場合法運營的權利,這為它的全球業務補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不過,雖然PayPal雄心勃勃,但考慮到中國市場的特殊性,PayPal能否真正適應這片新天地,還有待斟酌。
首先,移動支付事關個人財產安全,作為外資的PayPal想要取信于國內用戶,本身就有一定的門檻。
在這方面,雖然PayPal有著多項安全措施來消除用戶面臨的安全隱患,然而,PayPal以爭議或侵權名義凍結用戶賬戶、令用戶蒙受經濟損失的情況卻也一直存在,并飽受國內外用戶詬病。
“PayPal的審核制度嚴格,但也經常‘誤傷用戶,而PayPal過去沒有境內牌照,國內用戶遭遇像是無故被凍結賬戶或者扣款的情況,處理的流程相當復雜,費時費力。”牛哥表示,自己就曾經有從事境外電商的朋友被PayPal無故凍結賬號,事后經歷了需要收集證據澄清不存在侵權情況、下架侵權商品、聯系律師等一系列環節,最終解決了賬號凍結問題卻也承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如何幫助用戶簡化維權流程,切實保障他們的利益,是想要爭取國內用戶的PayPal首要面臨的問題。
其次,缺乏生態基礎也是PayPal入華之路上的一大挑戰。
自2019年以來,國內移動支付產業經營生態化越發明顯,用戶需求由單一的支付服務到基于數據的各類增值服務。
對于剛剛踏進國內市場的PayPal而言,應該怎樣構建自身生態,去吸引消費習慣已經相對穩定的國內用戶,恐怕一時半會兒還難有進展。
而另一方面,牛哥認為PayPal入華也有明顯的“突破點”,那就是跨境支付。
國內用戶使用PayPal最多的情況就是海外購物,在這個方向上,PayPal有全球業務作為支撐,支持多種幣種,背靠龐大的海外賣家群,能為國內消費者海外購物提供很多便利。
不過,如果PayPal真的選擇“曲線救國”,從支付寶、微信等國內支付工具較為薄弱的跨境支付領域“登陸”,那么它想要真的依媒體所言“撼動國內兩大移動支付巨頭的地位”,那恐怕它在正面挑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前,還要面對同樣瞄準中國市場的Amazon Pay、Google Wallet、Apple Pay等國際移動支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