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圣義 張紅霞 趙祖英
“現在,俺們家脫了貧,一年能有3萬多元進賬,去年賣蘑菇收入2萬多元,在食用菌大棚務工收入1萬多元,日子確實越過越好。”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灌漲鎮劉營村的貧困戶們高興地說。
據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人大代表、灌漲鎮黨委書記李偉介紹說:“灌漲鎮的蘑菇扶貧產業由內鄉縣人大代表、劉營村黨支部書記劉建中發起。如今,發展食用菌的劉營村、楊寨村、楊洼村、胡劉村、山底村、羅崗村等近10個村的村民收益都十分可觀,貧困戶紛紛因此脫貧,可以說扶貧菇撐開致富傘,小產業打通扶貧路啊!”
扶貧引進食用菌
2018年脫貧攻堅進入白熱化階段,因為人多地少,靠傳統農業讓貧困戶脫貧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內鄉縣人大代表、劉營村黨支部書記劉建中深感壓力巨大。他經多方聯系,劉營村和內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與內鄉縣源泰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幫扶關系,在該村建設溫室大棚,種植雙孢菇,由源泰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牽頭,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金融+貧困戶”的合作方式和“政府投資、企業運作、貧困戶投勞、盈利分紅”的模式解決精準扶貧到戶,新發展菇棚44座,總規模達77座,并確保劉營村所有貧困戶每年來自草腐菌產業的收入戶均不低于3 000元。
項目運作一年后成效顯著。在2019年3月,源泰食用菌合作社給劉營村貧困戶發放2018年度扶貧分紅資金3 000元/戶,這不僅使該村的貧困戶脫貧致富有了保障和希望,也更堅定了貧困戶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正如貧困戶劉金秀所說:“自從加入源泰食用菌合作社,種上了‘幸福菇,每天有活干、有錢掙,心情好了,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
2019年3月劉營村又有9個貧困戶主動找到食用菌合作社,加入了“幸福菇”扶貧項目。
現在,劉營村建起了草腐蘑菇扶貧產業園,總占地面積100畝,已經建起食用菌大棚77座,種植面積近50 000米2。按照目前每500克鮮菇4元的銷售價格,產菇15千克/米2,產值120元/米2,2019年僅雙孢菇年產值就可達500萬~600萬元,每個大棚扣除成本,凈利潤可達3萬~4萬元。
筑牢扶貧路
“我們村發展蘑菇扶貧產業,多虧灌漲鎮人大主席朱叢波的幫助。”談起蘑菇扶貧產業發展,內鄉縣劉營村黨支部書記劉建中說,“這兩年為扶持蘑菇產業,朱主席為我們爭取無息貸款‘跑斷腿、磨破嘴,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為我們特事特辦,開啟‘無憂模式,確保蘑菇扶貧產業不中斷……”
據了解,目前食用菌的種植模式都是采用溫室大棚等現代設施農業,傳統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發展大棚種植缺資金成為最大瓶頸。朱叢波在鎮上主抓農業生產,兩年來千方百計為貧困戶提供小額貸款資金(財政貼息)380多萬元,助推脫貧攻堅。
同時,朱叢波反復協調,也為缺資金的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如內鄉和議誠食品有限公司以杏鮑菇為主的食用菌深加工產品,解決了周邊4個村120多人在廠務工,其中貧困戶就業30多人,月平均收入2 300元以上。
春節前后是香菇種植的最佳季節。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蘑菇產業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如何把損失降到最低,帶領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對朱叢波等基層扶貧干部來說是一場考驗。
木屑是蘑菇種植的主要原料,往年木屑主要從湖北省棗陽市、隨州市、老河口市等地購進,2020年受疫情影響,木屑來源全部中斷。據統計,木屑缺口在2 000噸左右。為確保原材料購進一路暢通,朱叢波協調縣防疫指揮部辦理通行證,不講代價,全力以赴,四處尋找貨源。針對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沖擊,財政加大獎補力度,貧困戶種植每袋補貼1元。同時政府每袋補貼0.18元,貧困戶出資0.02元,為每袋香菇購買一份保額5元的保險。原材料由供銷社統一組織,直供到戶,減少中間商環節,資金不足戶可以申請每袋3元的助農貸款,或申請賒銷供應。“購、補、供”同時為貧困群眾開啟發展蘑菇產業的“無憂模式”。
為進一步筑牢蘑菇產業,朱叢波還協調縣農技部門適時組織技術培訓,并由鎮財政發放誤工補貼,請種植戶聽科技專家、種植大戶講行情、教技術。據了解,灌漲鎮2020年香菇種植量為800多萬袋,較2019年增長100萬袋,凈收益在2 500萬元以上。
(作者聯系地址: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委黨史研究室郵編:47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