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寶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生活中較常見的骨科疾病,當今大家面對的癥狀越來越多,為了便于大家掌握,本文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以供大家閱覽。
1什么是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胸腰椎交界區是骨受力的集中之處,當人體脊柱受到前屈或者垂直向下的暴力之后容易發生骨折,常發生于胸11、胸12、腰1/2椎體,常稱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常見骨折原因為患者行走時臀部著地、乘坐汽車受到顛簸或被車撞,該部位在患者背部,患者常就診于老年科、骨科,進行骨關節及軟組織CT檢查。患者腰背部受傷后,如表現為胸腰段局限性壓痛及叩擊痛,且脊柱有后凸畸形,一般考慮為壓縮性骨折(圖1)。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大部分患者只用保守治療即可,由于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較少影響神經功能,常有患者在受傷后能雙下肢活動,因此被認為“沒事”,從而耽誤病情診斷,影響治療。特別是中老年人患者,受傷后即使沒有較重疼痛也要到醫院檢查,防止延誤治療,同時留意是否有其他并發病。
2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怎么辦?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治療分為兩部分:(1)治療骨折、促進骨折愈合,從而幫助患者重建良好的脊柱彎曲度,促進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復。(2)改善骨質,恢復骨量,防止再次骨折,患者此時主要是以絕對臥床休息為主,穩定性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療,患者一般臥床時間為6~8周;不穩定骨折需采用手術治療,臥床時間較長。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自身及家屬可做些什么幫助恢復呢?
2.1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臥床期間要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肌肉萎縮、褥瘡等并發癥。首先,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寒、受潮,減少熱量散失;可適當抬高下肢,促進重力下肢靜脈回流,避免下肢靜脈瘀滯;定時軸線翻身,患者為仰臥位,向一側翻身時應注意腰部處于伸展位,不要彎曲腰部,肩和骨盆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時翻轉,避免脊柱的屈曲和旋轉而導致管道移位及滑落;同時根據臨床表現給予患者身體按摩,避免患者肌肉萎縮等;也可做踝泵、肌泵運動,患者平臥,緩慢勾起腳尖,讓腳尖朝向自己或向下,維持10 s左右,并分順時針、逆時針兩個方向做踝關節的環繞動作;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預防用力排便、劇烈咳嗽等;多一些室外活動,接觸陽光,促進鈣吸收。
2.2 功能訓練
不穩定性骨折術后常需要進行功能鍛煉,減少骨折后慢性腰背痛等后遺癥,同時也可促進血液循環。患者應一直堅持功能鍛煉,先小幅度再大幅度。在復位期1~2周,患者需平臥硬板床,去枕,保持脊柱平直,避免發生畸形及再次損傷,可練習主動挺腹,每日3次,每次5~10 min,依據骨折壓縮程度,可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利用軀干重力及杠桿原理,方便脊柱維持背伸的穩定,矯正畸形骨折,從而循序漸進地復位。
五點支撐法:2周后,患者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取仰臥位,雙膝屈曲,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緩慢抬起盆骨,保持3~5 s,盡量把腹部與膝關節抬平,以不引起疼痛為宜,一起一落為1個動作,10~15個每組,2~3組/d。
三點支撐法:傷后3~4周,雙臂置于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緩慢地抬起臀部保持3~5 s,以不引起疼痛為宜,10~15個每組,2~3組/d。
四點支撐法:仰臥,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于傷后3~4周進行。
飛燕點水法:一般為5~6周后練習,以俯臥位,頸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離開床面,雙上肢向后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腹部按觸床的面積盡量小,形似飛燕點水,保持10 s,10~15個每組,2~3組/d。
傷后2~3個月,骨折基本臨床愈合,患者可逐漸從臥床轉向下床活動,活動時需穿戴支具;仰臥位翻身到俯臥位時,重心轉移到先下地那只腳上,后床上的腳再下地,呈站立姿勢,并在行走時雙手撐腰,切勿影響脊柱受傷部位。由站立位至仰臥位,上半身伸直,一條腿先移到床上,身體重心挪到床上的那條腿,再把另一條腿移上來,最后再肩和骨盆同一個水平位置翻身回仰臥位。
2.3 飲食
由于患者活動量減少,飲食攝入量也減少,故腸胃功能降低。因此,患者飲食應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早期臥床患者補水可有利于避免血液再次濃縮,多吃富含鈣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芝麻醬、蔬菜水果及豆類食品,對于中老年人,每天堅持喝兩杯牛奶,少吃脂肪類食物,少喝咖啡和可樂,禁煙禁酒,避免大便干燥、排便困難。
2.4 藥物治療
疼痛是骨折患者早期出現的主要癥狀,可使用止痛消炎藥緩解疼痛,骨質疏松患者也可補充鈣劑、活性維生素D等,具體遵醫囑進行對癥治療。
3小結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恢復速度較緩,患者需先臥床休息,臨床治療固然重要,患者及家屬也應加強自我管理能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平時注重營養的攝入,加強腰背肌訓練,應堅持半年以上,鍛煉時要量力而行,樹立健康的康復信心,養成循序漸進的骨折健康調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