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華
1戶外活動2小時
1.1 “戶外活動2小時”的起源
兒童健康成長是每一個家庭的殷殷期盼,也是無數醫務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努力的方向。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近視罹患率較高,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達54%,其中主要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低齡兒童近視率逐年增高,二是近視率增長過快。近視主要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其中可能有父母的近視遺傳給子女,但主要還是由于不良的用眼習慣造成的。近視已經成為許多父母和孩子心中的痛。
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總結,并學習歐美在青少年培養過程中的有益經驗,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教育部共同發布了《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青少年兒童體育發展綱要》等一系列指導和管理方案,提出了“每日戶外活動2小時”的健康口號,建議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保證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近年對學齡段兒童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每日只有大約半小時戶外活動的兒童,近視率約為25%,每日達到2小時戶外活動的兒童,近視率低于1%。這足以說明,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可以有效預防近視,提升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素質。
1.2 如何開展兒童戶外活動
兒童的戶外活動應該是開放和自由的,目的在于提升他們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鍛煉他們的運動能力。家長要因地制宜,選擇溫度適當的時間段開展戶外活動,戶外日曬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鈣質吸收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家長要注意做好保護措施,每日堅持活動并適當引導,針對兒童的身體素質開展適宜的活動,切忌復雜且激烈的活動拔苗助長。
2戶外活動的好處
戶外2小時活動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益處,不僅局限于預防近視方面,下面為大家詳細講解。
2.1 符合兒童好動與探究的天性
戶外活動不是家長所想象的孩子的瘋鬧,兒童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有著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在玩耍和探索中會產生很多思考和疑問,能記住很多事情,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兒童在戶外玩耍是一種探索未知的過程,他們會不斷地學習,既學習外界的知識,又學習這一探索的過程,并在學習中成長。父母可以耐心地為孩子解答其中的疑惑,也可以循循善誘地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戶外活動中,孩子受到的制約大大減少,他們可以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充分滿足了他們的好動心理,并且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2 有利于兒童親近自然、開闊視野
在戶外活動中,家長帶著孩子走出城市的封閉空間,進入市民公園,甚至深入郊區,探索開放的環境,感受自然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是一個全身感官共同參與的過程。在自然環境中,玩水玩沙玩泥巴、堆雪人、爬樹冒險、下水游泳、上山遠足等,既滿足了兒童愛玩好動喜歡探索的天性,又增加了他們與大自然的親近感,并且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促進親子和諧。
2.3 增強兒童身體素質及抵抗力
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外界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暑期怕熱,寒期怕涼,保護過度不利于兒童成長,導致抵抗力低下。在充分的戶外活動過程中,兒童不斷地接受外界環境變化帶來的各種刺激,通過自我調節以適應環境變化。兒童在戶外活動中增強了全身的血液流動和供應、代謝能力,對外界病毒和細菌的侵擾也能較好地抵御。經常進行戶外鍛煉的兒童有著更好的身體素質。戶外活動可以有效幫助兒童增強身體各組織器官機能,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運動系統等,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也有積極作用。充足的氧氣和陽光,有助于兒童有效吸收利用鈣質,增強關節和肌肉的活動能力,預防小兒營養不良或佝僂病。
2.4 培養兒童社會化參與能力
兒童戶外活動是學習參與社會活動的第一步,可鍛煉社交能力,有效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兒童必須與不同的玩伴一起進行戶外活動和玩耍,同齡人或成年人的行為都可以帶來相應的影響,在團隊合作、競爭和協商等方面有著不同的體驗。經常進行戶外活動的兒童性格更加開朗活潑,精神狀態較好,也更喜歡和更擅長社交行為,有助于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兒童通過在戶外活動中感覺和認知、理解事物間的聯系和有序過程,有助于開拓探索新環境和新關系,不斷挑戰和面對挫折,取得成功,塑造強韌的性格和自信。
3小結
在我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電子產品的普及和課業學習的需求等因素,也影響了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娛樂方式和膳食結構,營養不均衡以及戶外活動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除近視外,兒童肥胖、發育不良等都呈上升趨勢,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不少困擾。
每日充足的戶外活動,是解決一系列問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發育的有效途徑。家長應鼓勵孩子出門玩耍活動,積極引導和教育他們做好安全防護。即便是在戶外活動中發生一些意外和傷害,也可以鍛煉孩子應對意外的能力,學會自我保護,提升心理素質,整體上還是益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