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逸迪 陳強 盧醫童 鄒子墨 孫思園


摘要:目的:探究聯合治療對學齡前佩戴人工耳蝸患兒言語康復的療效。方法:將60例已完成人工耳蝸植入術(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學齡前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0)、實驗組(n=30),對照組給予傳統言語治療法進行治療,實驗組給予傳統言語治療法、針刺治療法、心理干預,治療3個月后觀察兩組治療方法對學齡前兒童佩戴人工耳蝸患兒言語功能治療效果提升的差異,比較治療前后2組聽覺行為分級(Cat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PA)得分和言語可懂程度分級(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得分差異。結果:實驗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聽覺行為分級(CPA)得分和言語可懂程度分級(SIR)得分均提高,但實驗組得分提高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聯合治療能促進學齡前佩戴人工耳蝸患兒的言語康復。
關鍵詞:聯合治療;人工耳蝸;傳統言語治療法;針刺治療法;心理干預
流行病學顯示,我國已有聽力殘疾的學齡前患兒超過10萬人,且逐年遞增[1]。植入人工耳蝸是治療聽力殘疾患兒的有效方法[2]。通過植入人工耳蝸,可有效提高患兒聽力和交流能力。但受發育情況、病情輕重不一等多種因素影響,植入人工耳蝸后,患兒聽覺言語恢復仍需進行早期康復訓練[3~4]。我院康復治療室針對學齡前佩戴人工耳蝸患兒,常以傳統言語治療法、針刺治療法以及心理干預為一體的聯合治療法作為治療手段,從構音準確性、穴位刺激以及心理健康狀態等方面解決患兒語言障礙問題,聯合治療能促進學齡前佩戴人工耳蝸患兒的言語康復。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或門診治療的60例人工耳蝸植入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0)和實驗組(n=30),兩組患兒具體信息見表1。
1.2 納入標準
患兒無發聲系統器質性及功能性病變;患兒年齡在3~7歲;患兒均診斷為感音神經性耳聾并已完成人工耳蝸植入術,進入康復治療階段;心智程度均正常;患兒心態良好,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師進行治療;患兒母語為漢語語種者;患兒本人及其監護人對于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1.3 排除標準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后未進行標準化言語康復訓練。有嚴重認知障礙、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等的患兒;無法配合與完成言語康復治療訓練;排除因構音器官受損導致的構音障礙;有嚴重的并發癥;對針刺治療過敏的患兒。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只采用傳統語言治療法,聯合治療組則采取傳統言言語治療法、針刺治療法的綜合訓練,每組各治療3個月。
1.4.1 傳統言語治療法
傳統言語治療法包括發音訓練、字詞訓練、書寫閱讀訓練,對患兒的呼吸、發聲、共鳴、構音、語韻幾個方面的障礙進行治療。發音訓練主要包括言語清晰度訓練、語音最小對比訓練、最佳呼吸訓練等。字、詞訓練主要有語音置位。書寫閱讀訓練主要有跟著節拍器朗誦音節、對比性重音訓練[5]。
1.4.2 針刺治療法
針刺療法主要是對能改善患兒構音障礙的穴位進行針刺,以此產生興奮刺激神經中樞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取手三里、肩髃穴、風池、風府、廉泉、上廉泉、金津、玉液、通里穴、頰車,用常規碘伏消毒后,采用0.3 mm、長20~40mm的毫針進行針刺,取頰車穴,直刺15 mm,取廉泉與上廉泉刺向舌根,每穴均進針得氣后,行針1 min后,再將針推入深部留針,深度30~35 mm;風池、風府進針時針尖朝向同側喉結方向,進針得氣后行針1 min,深度30~35 mm;電針在針體基礎上連接電針治療儀,選擇連續波,時刻觀察患兒反應,刺激強度以患兒耐受為度。每周5次,每次30 min,連續治療3個月。
1.4.3 心理干預
對于聽障兒童,本研究主要采取訪談的模式進行治療,訪談主要形式包括手語、言語、文字等,訪談對象包括患兒、患兒監護人及患兒主要照顧者,訪談工具包括各種玩具、音響、電視、圖畫工具書、量表等。訪談為3輪,第1輪專業心理治療人員與聽障兒童進行訪談,第2輪與患兒監護人及主要照顧者進行訪談,第3輪在指導下患兒監護人及主要照顧者與患兒進行日常交流對話,引導患兒熟悉人工耳蝸帶來的有聲環境。
1.5 觀察指標
所有患兒治療前、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后聽覺言語康復訓練的1個月、2個月、3個月由同一研究者進行跟進評估。
(1)SOAP病歷:包括四部分,其中S(subject)為主觀資料包括主訴、病史,O(objective)為客觀資料包括查體、輔助檢查,A(assessment)為評估包括診斷、評價,P(Plan)為計劃包括診斷計劃、治療計劃。
(2)聽覺行為分級(Cat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PA):CAP問卷用于評估聽障患兒各階段聽覺行為能力,將患兒的聽覺行為能力分為了8個級別,每個級別得分均為0~7分,主要檢查患兒對其周圍環境聲和言語聲的聽覺行為反應,并對其聽覺能力進行分級評估。CAP問卷簡便易懂,是一套大多數人可使用的評估問卷,問卷得分越高,表示患兒聽覺行為能力越好。
(3)言語可懂程度分級(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SIR 問卷主要用于評估聽障患兒的言語可被他人理解的程度,可用于長期隨訪評估患兒言語可懂度的發展變化過程。SIR問卷將患兒的言語可懂度分為5個言語級別,每個級別得分均為1~5分。由患兒生活中的密切接觸者提供患兒言語可被他人聽懂程度的信息,代表了患兒的語言清晰度。SIR問卷也簡便易懂,是可由大多數人所掌握使用的評估方法。得分意義與CAP問卷相同[6]。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描述,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組內比較,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聽覺行為分級得分均有所提高,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得分提升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言語可懂程度分級得分均有所提高,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得分提升更高(P>0.05)。見表2。
3討論
人工耳蝸植入術是將人工電子耳蝸植入患兒內耳治療雙耳重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的手術,是治療語前聾患兒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重度至極重度患兒回歸有聲世界的唯一途徑。語前聾患兒還處于學習語言階段,患兒常因年齡過小無法表達其意愿與日常需求,其聽力情況易被其監護人及照顧者忽略,導致就醫過晚,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馬忠良等[7]研究學齡前不同年齡段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康復效果,證明對于語前聾患兒接受人工耳蝸術時間越早,術后進行言語康復時間越長,康復效果越好,即人工耳蝸植入年齡和術后言語康復訓練時間是影響言語能力的重要因素。
聯合治療是指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治療方法或藥物進行治療,以求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采取傳統言語治療、針刺治療法和心理干預三種方法對已完成人工耳蝸植入術的患兒進行治療。傳統言語治療主要針對患兒的發音溝通障礙進行治療,但因患兒年紀較小,且剛剛進入有聲環境,人工耳蝸尚需調試,所以言語治療方案要依據患兒每一階段的聽力情況與語言發展狀況來隨時調整。
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和中醫文化的推進,各醫院康復診室中都有針刺康復這一治療項目,患兒無需服用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藥物副作用對患兒帶來的不利影響。中醫認為喉是人體的發聲器官,而咽、舌等均與發聲功能有關,且經脈對于發聲器官與肌肉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經研究表明,通過針刺特定穴位,可以使神經興奮產生神經沖動,提高細胞興奮性并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對于構音障礙有顯著療效。
心理干預是完善患兒自身,使其重新融入周圍環境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王紅等研究表明,對于聽障者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從多重角度去進行滲透,不僅要關注聽障者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更要關注聽障者所處的環境所帶來的影響[8]。本研究分析兩組治療前后CPA和SRI得分,結果發現兩組得分均有所提高,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得分提升更顯著,兩組之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聯合治療對學齡前佩戴人工耳蝸患兒言語康復效果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且對于患兒從新融入社會環境的整體康復具有顯著改善作用。但因現階段醫療及技術發展有限,并不能完全確定學齡前佩戴人工耳蝸患兒的具體治療方案,只能根據評定效果作進一步調整,因此無法給出更為有模式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本研究持續時間較短且收集的樣本量偏小,如想要得到更為精準的數據還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改善聯合治療方法并做好后續隨訪工作。
參考文獻
[1]Kurien G,Hwang E,Smilsky K,et al.The Benefit of a Wireless Contralateral Routing of Signals (CROS) MicroPhone in Unilateral Cochlear ImPlant ReciPients[J].Otology & Neurotology,2019,40(2):e82-e88.
[2]劉海紅,劉莎,劉志成,等.植入年齡對語前聾人工耳蝸植入兒童開放式詞匯識別的影響[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4,22(4):408-411.
[3]王娜娜,劉華,申衛東,等.人工耳蝸植入對語前聾患兒聽覺言語康復和聲調的影響[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20,18(6):478-481.
[4]張芳,晁欣,黃露,等.學齡前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與健聽兒童情感語調發音的分析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20,18(5):402-404.
[5]陳秋紅,劉亮,諸懿,等.頭針療法聯合言語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失語癥患兒語言功能康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10):1032-1035,1064.
[6]孟超,陳雪清,郭倩倩,等.學齡前人工耳蝸術后兒童聽覺言語能力長期隨訪及相關性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6,14(4):259-261.
[7]馬忠良,董耀東,劉東亮,等.學齡前不同年齡段語前聾人工耳蝸植入患兒康復效果比較[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6,24(3):269-272.
[8]王紅.語前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術后遵醫行為與聽力言語康復的相關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