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起
摘要:目的:失眠癥患者予以中醫針灸治療的觀察及評價。方法:將80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比組患者行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使用中醫針灸方法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睡眠情況、治療效果、生活質量以及治療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為(1.25±0.44)分、入睡時間評分為(1.26±0.37)分、睡眠時間評分為(0.71±0.19)分、睡眠效率評分為(1.55±0.63)分,低于對比組的(1.69±0.62)分、(1.66±0.40)分、(1.29±0.47)分、(2.33±0.71)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顯著,患者接受治療后睡眠質量較好,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關鍵詞:失眠癥患者;針灸;觀察;評價
失眠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度不夠,病情輕者表現為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病情重者表現為徹夜不寐。現代醫學臨床治療失眠大多使用右佐匹克隆片、艾司唑侖片等鎮靜催眠類藥物,但易出現耐藥性、依賴性等。因此,尋求安全有效的方法尤顯重要。本研究將針灸應用于失眠癥治療中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門診收治的80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比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8~54歲,平均年齡(43.58±5.20)歲;病程1~15個月,平均病程(9.24±2.75)個月。研究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0~54歲,平均年齡(44.39±4.80)歲;病程1~17個月,平均病程(10.37±3.1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腦血管等軀體疾病者;患有精神類疾病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所有患者在本院檢查均參照相關標準確診為失眠癥。所有患者已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比組:給予艾司唑侖(山東信誼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047)2 mg,每晚睡前1h口服,連續服藥4周。研究組:針刺主穴選取神庭、涌泉、太溪、神門、申脈、照海、心腧和腎腧等穴,灸法選取涌泉穴(左右)。針刺操作:選取一次性毫針(華佗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0.25 mm×40 mm),患者取仰臥位,速刺進針,太溪穴采用補法,其他穴位平補平瀉,留針20 min。艾灸操作:留針同時艾灸涌泉穴,點燃純艾條,一端對準涌泉穴,距離皮膚2~3 cm位置進行溫和灸,左右兩側涌泉穴各灸10 min,使皮膚紅潤(謹防燒傷),以患者獲溫熱感、溫和舒適為度,以溫熱感傳至小腿為佳。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睡眠情況、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為(1.25±0.44)分、入睡時間評分為(1.26±0.37)分、睡眠時間評分為(0.71±0.19)分、睡眠效率評分為(1.55±0.63)分,低于對比組的(1.69±0.62)分、(1.66±0.40)分、(1.29±0.47)分、(2.33±0.71)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失眠癥歸屬中醫“不寐”范疇,又稱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病證,此型不寐臨床辨治為心腎不交型。臨床中針刺治療不寐方法眾多,普通針刺方法根據辨證選穴,雖然有一定療效,但仍有不足之處。清火滋陰針灸在臨床治療心腎不交型不寐患者經驗用穴的基礎上,配合迎隨補瀉和捻轉補瀉手法,可通過針刺而清心火、滋腎水,從而引寐安神,主要治療心火偏亢、腎陰不足之心腎不交型不寐者。選取的穴位有神庭、涌泉、太溪、神門、申脈、照海、心腧和腎腧等。其中,神庭位于督脈,督脈可調節陰陽,沿其經向下針刺1寸,為國際標準化頭針線中額中線,主治失眠;涌泉為腎經之井穴,太溪為腎經之原穴,通過對涌泉、太溪穴施以捻轉補法,可補腎陰之虛;申脈通陽蹺脈,照海通陰蹺脈,蹺脈主寤寐,通過調節蹺脈以安神,其中申脈施用捻轉瀉法,照海施用捻轉補法,通過瀉陽補陰而使患者重新達到陰陽平衡;神門為心之原穴,神門施用捻轉瀉法,可調整臟腑之虛實,清心安神;心腧和腎腧為心和腎的背腧穴,通過迎隨瀉法瀉心腧、迎隨補法補腎腧來交通心腎以安神。全穴共用,共奏寧心、滋腎、安神之功效。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劉丹.益腎寧心安神方聯合針灸儀治療老年失眠癥患者的臨床效果.醫療裝備,2020,33(3):107-108.
[2]梁婷婷,尹平,徐世芬.針灸治療抑郁癥軀體化癥狀的臨床研究概況.遼寧中醫雜志,2020,47(1):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