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鑫


摘要:目的:探究電針聯合康復訓練對肘關節僵硬松懈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將3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50例)和對照組(150例)。治療組取患者肘關節部僵硬部位進行電針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關節活動度ROM、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結果:治療后,治療組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關節屈曲、伸展、前臂旋前以及旋后活動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肘關節僵硬松解術后電針聯合康復訓練的臨床康復效果佳。
關鍵詞:電針;僵硬松懈術;康復
松解手術是臨床比較常用的術式,主要應用于患者關節囊、韌帶、肌肉、筋膜等組織發生嚴重粘連,出現關節功能受限或障礙時。電針是用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在針上通(感應)人體生物電微量電流波,是治療疾病和康復訓練的一種療法。導致肘關節僵硬的病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動力性肘關節僵硬和靜力性肘關節僵硬。本研究旨在探討電針聯合康復訓練對肘關節僵硬松懈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在我院行肘關節僵硬松懈術的3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150例)和對照組(150例),臨床表現為肘部疼痛、腫脹、軟組織僵硬、肘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康復法如下:(1)主動肌肉收縮:握拳、伸指輪流進行。(2)抬高患肢、加壓按摩。(3)解除鉸鏈式外固定架的鎖定裝置,進行肘關節主、被動屈伸訓練,盡量緩慢達到極限。主動活動由患側在無任何外力輔助的情況下作屈伸活動,關節活動范圍應逐漸增加;2周后拆線后繼續增加訓練組數。(4)交替將肘關節固定于最大程度的屈肘或伸肘位。(5)康復鍛煉后局部冰敷。(6)拆除外固定支架,加強屈伸及前臂旋轉功能鍛煉,通過日常生活動作改善功能。患肢避免持較重物體。
治療組在對照組康復治療基礎上給予電針康復法。取穴:主穴選取患肘僵硬軟組織處,針刺間隔20 mm;配穴取三間、手三里、合谷、陽陵泉、陰陵泉等穴;消毒后用針灸針垂直刺入穴位,刺入深度以刺透僵硬軟組織為度,采用平補平瀉法,電流強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宜。三間、手三里、合谷、陽陵泉、陰陵泉等穴行常規針刺,使用提插瀉法,留針30 min,每隔日1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根據所測量的肘關節Mayo和關節活動度ROM評分評定療效。肘關節Mayo評估肘關節活動范圍、穩定性、活動能力等;關節活動度ROM采用量角儀測量患者屈曲、伸展及前臂旋前和旋后度數。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yo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Mayo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ROM比較
治療前,兩組RO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關節屈曲、伸展、前臂旋前以及旋后活動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肘關節是人體較為復雜且重要的鉸鏈式關節,具有屈伸、旋轉等功能,出現肘關節功能障礙可對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影響[1]。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松解配合術后康復功能鍛煉治療,康復治療可有效提高肘關節功能,多用于手術松解術后的輔助治療[2]。康復訓練可促進水腫液或血液回流,減輕關節周圍腫脹,增加運動范圍,防止再粘連,是肘關節僵硬松解術后康復的重要手段。因此,選擇合適有效的康復訓練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肘關節僵硬松解術后電針聯合康復訓練,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肘關節活動度與肌肉狀態,在康復效果方面優于常規康復治療。
參考文獻
[1]劉芳,陶思攸,曾惠芬,等.針刀松解術對類風濕關節炎肘關節僵硬患者炎性反應遞質和氧自由基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9,14(5):1310-1313.
[2]葉立亮,付保恩,史福全,等.肘關節創傷術后圍手術期的系統康復治療[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