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巍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蕁麻疹患者應用枸地氯雷他定片的治療價值。方法:對照組應用左西替利嗪進行治療,觀察組應用枸地氯雷他定片進行治療。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86%,P<0.05;兩組組治療前的血清總IgE水平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總IgE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慢性蕁麻疹患者應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效果滿意,并可有效降低血清總IgE水平。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枸地氯雷他定片;血清總IgE
慢性蕁麻疹是以患者皮膚局部風團、紅斑及瘙癢等為主要特征的皮膚疾病,患者病程周期較長且易反復發作,部分患者病程時間甚至可持續數年之久[1]。關于慢性蕁麻疹的確切病因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通常認為可能與藥物、物理、飲食以及生理等因素有關。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IgE)是臨床中對變態反應性疾病診療的敏感性指標。據報道,慢性蕁麻疹患者發病后血清總IgE水平顯著升高。本研究旨在分析慢性蕁麻疹患者給予枸地氯雷他定片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以及對患者血清總IgE的影響?,F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用藥方案分組。觀察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齡18~56歲、平均(32.6±1.3)歲;發病時間7~16周、平均(10.5±1.3)周。對照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齡19~55歲、平均(32.5±1.4)歲,發病時間7~15周、平均(10.4±1.3)周。兩組各項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左西替利嗪進行治療,口服,1片/次,1次/d。觀察組應用枸地氯雷他定片進行治療,口服,1片/次,1次/d。兩組均依據各自方案治療8周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風團數量及大小下降>90%,皮膚瘙癢等癥狀消失;有效:患者上述癥狀、體征表現有所緩解,然而仍需持續治療;無效:患者癥狀體征表現無變化或持續加重。(2)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化學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總IgE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計數資料用率描述,組間數據行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82.86%,P<0.05。見表1。
2.2 兩組血清總IgE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血清總IgE水平均較高,且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總IgE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慢性蕁麻疹患者病程周期長,病因機制復雜,表現為血管炎性充血、組織持續性水腫。患者癥狀表現為皮膚大面積風團,伴隨搔癢感以及麻刺感,隨著病情進展,還可能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部分情況嚴重者會出現休克、昏厥等。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需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進展,改善臨床癥狀。目前,藥物治療是慢性蕁麻疹的主要治療途徑。鹽酸左西替利嗪是常用藥物,然而應用中療效相對有限,在疾病控制力度方面仍有待提升,在癥狀緩解方面時效較長。枸地氯雷他定片是新型治療藥物,通過口服可迅速轉化成分并發揮藥物療效,有效拮抗H1受體,抑制組胺釋放,緩解由于過敏性因素誘發的搔癢等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清總IgE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表明,枸地氯雷他定片用于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價值。
綜上所述,對慢性蕁麻疹患者應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效果滿意,可有效降低血清總IgE水平。
參考文獻
[1]彭光玲,陳靚,李娟.枸地氯雷他定片聯合胎盤組織液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17):2491-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