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源
未識宋詞前,我最愛唐詩。
恢宏的大唐氣象呈現在波瀾壯闊的唐詩之中,揮灑自如的盛世大國風貌深深吸引著我:殿內是文治武功君臣對和,殿外是煙火人間歌舞升平,熱烈的、浪漫的、多情的、決然的、幽默和灑脫凝聚著唐的非凡氣度。
與唐相比,宋擁有更成熟的一面。他以細膩、老道、堅定、含蓄、獨到的處事方式,在苦難中發掘出殘破的美。唐如貴族公子,展現著他的風流和瀟灑;宋似滄桑男兒,他于風云激蕩中靜靜觀看,細細傾聽,長長嘆息,默默流淚。蒼生與別離,求而不得,藏之于心,時空的距離所帶來的美,只得遠觀,攜著真實中的虛幻發人深思。宋詞以無數篇章告訴世人他經歷的苦難和屈辱、無辜與無奈。那是少年英氣褪去,日漸垂暮的老叟隱在歷史風塵中的一次次反省與深思。
唐常展現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自信和大氣,但宋卻是在殘破的河山中小心經營,謀取更大的成就。以至于南宋年間的經濟體量達世界首位,人口也首先突破一億,思想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巔峰——但愛好大一統的中華民族并沒有以此為榮。驅除韃虜、還我河山的英雄夙愿并未在此實現。但宋詞卻在這種時局下得到了發展,從脫胎于唐詩中的“長短句”“曲子詞”,發展到后來的“易安體”,形式韻律逐漸統一,自成一派,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可以說是宋成就了宋詞,同時宋詞也演繹了宋的傳奇。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新樂府運動的古訓,也在宋詞中得到了充分貫徹。世人在變法圖強、促進改革的思想驅動下,“為時而著”之心與“為時而著”之文得以并存。直面現實,諷喻時事,“緣感而發”也與宋開明的政治環境下文官分布情況相關。由此,宋也是邊塞詩詞廣布的時代,文人的錯位造就了宋詞的滄桑與多舛。
《書經》中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由此可見,音韻美也是詩詞之美的一大特征,不同于漢賦之注重駢文,唐詩注重聲韻,宋詞以其長短不一、極富口語化的表達,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通俗化的語言,平民化的轉變,使宋詞對比唐詩更久地占據了歷史的舞臺,這一形式也為元曲所繼承和發揚。深入民眾,去除階級化的隔閡,傳承與發展并存的藝術特征,是宋詞的獨特優勢。
從政治上看,文藝青年趙佶(宋徽宗)對于宋詞的喜愛,也推動了宋詞在貴族階級中的發展,投其所好的政治行為,在不經意間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以詞題畫,借詞作畫的藝術形式頗為廣泛,這也推動了文人雅士書畫的發展。
總而言之,宋所特有的時代背景造就了宋詞,而宋詞所擁有的滄桑感與殘破感凝聚了宋的內核——于苦難中堅強、艱難中奮進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感動著古往今來的廣大讀者。
指導老師:朱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