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清
摘要:本文首先從品質選擇、輪作、整地、播種、施肥澆水、中耕和衛生管理七個方面介紹農作物種植技術,同時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四個不同角度分析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以期提高農作物種植的成功率及其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關鍵詞:農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科學方式
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的科學防治,不僅能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自身的侵襲,通過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術的合理應用還能降低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提高農作物產品產量和品質,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因此,農作物的科學種植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加大對科學種植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1 農作物科學種植技術
1.1 品種選擇
農作物品種選擇應根據當地的土壤特性、栽培制度、生產條件及季節特點等進行合理選擇。種子選擇后需要對其進行物理或化學處理,可以有效殺滅種子內的致病菌,選擇抗病性和抗逆性強的種子或植株,降低病蟲害發病率。
1.2 輪作
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生物學措施,即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和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的種植方式。合理輪作不僅能促進土壤結構的恢復,還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
1.3 整地
整地是土壤耕層構造和表面狀態的調整,即作物播種或移栽前進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整地可以調節土壤水分、熱量和肥力,為農作物田間種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整地有利于種子萌發,出苗整齊均勻。
1.4 播種
播種與區域季節特征緊密相關,尤其是病蟲害的發生也與區域氣象變化重要相關。根據季節變化,南方農作物包括春夏秋冬四季作物。
1.5 施肥澆水
施肥澆水對于土壤肥力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根據農作物種類合理安排肥料的數量、種類、時期、釋放方法和比例,通過水肥的科學管理也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
1.6 中耕
雖然中耕操作煩瑣,但科學的中耕不僅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生長,合理調教植株的根冠比,還能有效松土,促進水汽協調。一般采用土表中耕和淺土層中耕,深淺度一般小于18厘米。
1.7 衛生管理
農作物種植和收獲時會有大量的致病菌和蟲害殘留在作物植株上,這些病原物可越冬、越夏污染土壤,侵害下次播種作物,因此收割后必須徹底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可選用機耕將殘株深翻入土,以保持土壤環境的衛生。
2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指通過栽培技術活栽培管理的方法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蟲害的侵襲。常見技術包括田園管理、合理輪作、合理灌溉、精細整地、科學施肥等。由于許多病蟲害來源于土壤中,因此對土壤的精細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致病菌對農作物的危害,再利用合理澆灌和施肥,可有效提升農作物抗病力和產量。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通過機械設備或人工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目前常用的物理機械設備有捕蟲燈,利用昆蟲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該方法的防治效果良好。人工方法有人工捕殺和溫度殺蟲兩種,前者是指以人工方式在病蟲害盛行期間進行捕殺,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的危害性,后者是指種子播種前用溫水浸泡處理,通過溫度消滅一定的病蟲害或致病菌。
2.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指利用化學農藥抑制或殺滅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所遇到的病蟲害,該方法是一種成本低、操作簡單、見效快的防治技術,因此被農戶廣泛使用,但是由于農戶在化學農藥使用上存在濫用現象,不僅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嚴重超標,還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化學防治方法在推廣時,必須嚴格規范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嚴禁使用違禁藥物,明確掌握藥效期,使用時盡量選擇低殘留,對環境破壞小的化學農藥。
2.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去治理其他生物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有微生物(如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寄生性天敵(如赤眼蜂防治松毛蟲)和捕食性天敵防治(山雀、啄木鳥防治病蟲),生物防治的優勢在于不污染環境,這是其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無法實現的優勢。
3 結語
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我國農作物科學種植可以有效改善我國農業落后狀況,通過農業防治、物流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的聯合應用,可以有效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提高我國農作物產品質量,在今后的農業技術推廣中,應繼續加大農作物科學種植技術推廣,以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