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
隨著生豬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豬感染疾病也隨之而來。豬輪狀病毒病是生豬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疾病,是引起豬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體之一,主要癥狀為嘔吐、腹瀉、脫水。此類疾病主要對哺乳仔豬、斷奶仔豬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如果飼養環境發生突變或由于豬病原體感染則可誘發該病的發生。一旦感染上豬輪狀病毒病,會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癥狀,雖然死亡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不少恢復健康的豬停止生長,淘汰率明顯升高。但目前還沒有研發出針對豬輪狀病毒病的特效藥物,一旦暴發可能會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
1 豬輪狀病毒病的流行特點
豬輪狀病毒的主要傳播形式是糞—口、接觸性傳播。不同日齡的豬都會感染豬輪狀病毒病,但隨著月齡的增加,抵抗輪狀病毒的能力也逐漸增加,成年豬群感染后病毒后大多不表現出臨床癥狀,呈隱性感染。但這些隱形感染的豬群所排泄的糞便接觸到的飼料、飼養工具等均攜帶病毒,給養殖場造成潛在威脅。
2 豬輪狀病毒病的臨床特點
一般豬在感染病毒后會具有1~2天的潛伏期。在發病初期,病豬會出現食欲不振、不愿意活動及精神抑郁等癥狀。然而隨著病情的加重,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排出的糞便像水一樣,顏色呈黃綠色、灰白色等,尿液中摻雜像乳清一樣的液體。不同日齡的豬、不同的飼養環境患病時出現的癥狀也略有不同。若處于哺乳期的仔豬感染豬輪狀病毒病,排出的糞便呈黃色,若是成年的豬感染豬輪狀病毒病,排出的糞便呈灰色或黑色,臭味十分明顯。隨著病情不斷加重,病豬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體重下降明顯,排出的糞便多為糊狀或水樣,呈黃白色或黑色,在腹瀉3~7天后由于脫水而發生死亡。
3 豬輪狀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盡可能的減少引進外來仔豬,堅持實行內部繁育原則。及時清掃廢物,定期對豬場進行殺菌消毒,一旦發現病豬,立即將其隔離。豬輪狀病毒病易發生在寒冷的季節,每年應在冷空氣來臨之前為豬群注射疫苗進行預防。
3.1 科學防治
豬輪狀病毒本質上是一種腸道病毒,通過黏膜免疫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豬輪狀病毒的傳播。不僅如此,科學上也可采取被動免疫的方式控制豬輪狀病毒。大部分母豬在感染病毒后乳汁及血清中會分泌出一種能有效控制豬輪狀病毒的抗體,小豬吸取母豬的母乳也會獲得抗體來增加免疫力,由此可以看出,做好懷孕母豬的豬輪狀病毒免疫也就相當于做好所產小豬的病毒免疫。在臨床上也可通過滅活苗及弱毒苗來控制豬輪狀病毒感染,滅活苗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要與相應的藥物配合才能發揮作用;弱毒苗在小豬身體內迅速增殖,給小豬增加了一層保護。
3.2 藥物防治
3.2.1 中藥防治 取黃芪、甘草、神曲各50克,麝香、蒲公英各20克,葛根、黃連、金銀花各30克,加水煎煮,將煮好的藥液給病豬灌入,根據癥狀嚴重程度適當調節服用次數。
3.2.2 西藥治療 在發現病豬時應立即停止喂乳,需準備充足的飲水,若癥狀較為嚴重時可注射適量的葡萄糖生理鹽水或服用口服液,減輕脫水,補充電解質,調節體內酸堿平衡,避免發生酸中毒。而對于那些已經無法主動飲水的病豬,采取灌喂的方式使其飲水;如果病豬的進食量大大減少,應及時注射補液,保證病豬能夠及時獲得體液,促進病豬恢復健康,減少死亡;若更嚴重的則需從腹腔或靜脈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氯化鈉等營養液。為避免出現繼發感染或其他并發癥,可適當使用抗生素,尤其是使用微生態制劑的效果較好,針對癥狀也可選擇收斂止瀉劑。
3.2.3 免疫接種 豬群常用豬輪狀病毒病、傳染性胃腸炎二聯弱毒凍干疫苗與適量的生理鹽水混合進行免疫預防,一般在妊娠母豬的產前35天接種1次及產后1周后接種1次,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可持續免疫1年;新生仔豬在接種30分鐘后才可吮吸母乳,可持續免疫1年。
綜上所述,豬輪狀病毒病發生后對仔豬的危害較大,極易出現死亡,影響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豬場管理人員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預防,配合加強飼養管理,做好豬輪狀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對生豬養殖場經濟效益的保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